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为CV-A16和EV-A71,近年CV-A6、CV-A10感染率上升,通过粪-口、呼吸道飞沫及接触污染物品传播,潜伏期3~7天,5岁以下婴幼儿高发,成人也可发病。其典型症状为发热、口腔疱疹或溃疡及手足臀部皮疹,分普通型和重型,普通型7~10天自愈,重型可引发严重并发症。诊断依据流行季节、典型皮疹分布及实验室检测,需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川崎病鉴别。治疗上普通型以对症支持为主,重型需住院治疗,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特殊人群如婴幼儿、孕妇、免疫缺陷者需加强防护,建议提前接种EV-A71疫苗。预防措施包括非药物干预、疫苗接种及托幼机构管理。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重型病例及时干预病死率低,部分患儿恢复期需随访,极少数EV-A71感染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需长期康复训练。
一、手足口病的定义与病原学特征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原为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A71),近年其他肠道病毒如CV-A6、CV-A10的感染率显著上升。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及接触污染物品传播,潜伏期通常为3~7天。儿童为高发人群,5岁以下婴幼儿感染率最高,但成人亦可因免疫力下降或接触病毒量过大而发病。
二、临床表现与病程特点
1.典型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8℃~40℃)持续1~3天,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皮肤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壁厚且不易破溃。
2.分型与并发症:
普通型:仅表现为皮疹及轻度发热,7~10天自愈。
重型:EV-A71感染可引发脑膜炎、脑炎、心肌炎等,表现为持续高热、呕吐、精神萎靡、肢体抖动,甚至呼吸循环衰竭。
3.病程演变:发热期通常持续1~3天,皮疹期持续3~5天,完全恢复需1~2周。部分患儿恢复期可能出现指甲脱落现象,属正常病理过程。
三、诊断依据与鉴别要点
1.诊断标准:流行季节(夏秋季高发)+典型皮疹分布(手、足、口、臀)+实验室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或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2.鉴别诊断:
水痘:皮疹呈向心性分布,累及躯干,疱疹壁薄易破溃。
疱疹性咽峡炎:仅口腔黏膜受累,手足无皮疹。
川崎病:持续发热≥5天,伴结膜充血、唇红皲裂、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四、治疗原则与药物选择
1.普通型: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物理降温(温水擦浴)、口腔护理(康复新液漱口)、皮疹护理(炉甘石洗剂外涂)。
2.重型:需住院治疗,应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丙种球蛋白封闭抗体、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合并细菌感染时使用抗生素。
3.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对早期病毒复制有一定抑制作用,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滥用。
五、特殊人群防护建议
1.婴幼儿: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哺乳母亲需注意手卫生,接触患儿后需彻底清洁。
2.孕妇:若感染需密切监测胎儿情况,重型病例可能增加早产风险。
3.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需提前接种EV-A71疫苗。
六、预防措施与疫苗应用
1.非药物干预:勤洗手(七步洗手法)、消毒玩具及餐具、避免与患儿共用餐具。
2.疫苗接种:EV-A71灭活疫苗适用于6月龄~5岁儿童,基础免疫2剂次,间隔1个月,可降低重症发生率。
3.托幼机构管理:发现病例后需隔离14天,班级停课10天,每日晨检筛查发热及皮疹患儿。
七、预后与长期影响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重型病例若及时干预,病死率可控制在0.1%以下。部分患儿恢复期可能出现心肌酶升高,需随访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极少数EV-A71感染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肢体运动障碍、认知功能减退,需长期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