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有多种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如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落后、出现尖足剪刀步等异常姿势;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增高的折刀样表现和肌张力低下的松软状态;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病理反射阳性;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超2/3患儿智力低于正常;部分患儿有癫痫发作;还有感知觉障碍,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异常。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异常肌张力导致的姿势改变。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出现尖足、剪刀步等姿势。尖足是由于小腿三头肌痉挛,患儿站立或行走时足跟不能着地;剪刀步则是由于内收肌痉挛,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形似剪刀。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对肌肉张力的调控,使得肌肉紧张度失衡,进而导致异常姿势的形成。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多表现为肌肉较硬,被动运动时阻力增大。以痉挛型脑瘫为例,可出现肢体的僵硬状态,在进行关节被动活动时,起始阻力大,终末阻力突然减弱,即所谓的折刀样肌张力增高。这是因为脑部病变使得神经对肌肉的调节异常,导致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肌张力低下:表现为肌肉松软,被动运动时活动范围增大。多见于肌张力低下型脑瘫患儿,患儿可能出现四肢松软无力,不能保持正常的体位姿势,头不能正常竖立,卧位时四肢呈蛙腿样姿势等。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减弱,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时期内逐渐消失。而脑瘫患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一般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脑瘫患儿可能6个月后仍可引出。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反射的调控机制。
病理反射阳性:2岁以后正常儿童的原始反射应消失,若仍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等,则提示神经系统可能存在异常。脑瘫患儿由于脑部受损,可能会出现病理反射阳性的情况,这是由于大脑对脊髓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脊髓的原始反射释放。
语言障碍
发音不清: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困难。这是因为控制语言相关肌肉的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患儿在发音时肌肉协调困难。例如,患儿可能无法准确控制口唇、舌头等部位的肌肉运动来发出清晰的语音。
语言发育迟缓:脑瘫患儿语言发育往往落后于正常儿童。正常儿童1岁左右开始牙牙学语,2岁左右能说简单短语,而脑瘫患儿可能到相应年龄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词汇量少,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意愿。这与脑部病变影响语言中枢的发育及语言相关神经的功能有关。
智力障碍
智力水平低于正常: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智力正常的患儿相对较少。智力障碍的程度可轻可重,轻度智力障碍的患儿可能只是学习能力稍差,而重度智力障碍的患儿可能生活不能自理,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这是因为脑部受损的部位如果涉及到智力相关的脑区,就会影响患儿的智力发育。
癫痫发作
部分患儿可出现癫痫:约有1/3-1/2的脑瘫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的形式多样,可为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部病变导致的脑电活动异常有关,脑部的损伤使得神经元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癫痫发作。
感知觉障碍
视觉障碍:部分脑瘫患儿存在视觉障碍,如斜视、视力减退等。斜视可能是由于眼部肌肉的协调问题导致,视力减退则可能与脑部病变影响视觉中枢的发育或视觉传导通路有关。
听觉障碍:少数脑瘫患儿可能伴有听觉障碍,影响对声音的感知和理解。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病变累及听觉相关的脑区或神经传导通路所致。
触觉障碍:部分患儿对触觉的感知异常,可能表现为对疼痛、温度等刺激的感觉阈值异常,有的患儿可能对触觉刺激过于敏感,有的则可能较为迟钝。这与脑部对感觉信息的处理异常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