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等多种因素引发足部病变的总称,有早期、中期、晚期不同临床表现,可通过控制血糖、足部护理、改善循环和神经病变来预防,治疗时需控制感染、改善血供、处理创面。
神经病变方面
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周围神经,尤其是感觉神经。这会使患者足部的感觉减退或丧失,比如患者可能感觉不到足部的疼痛、温度变化等。例如,一些糖尿病患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脚部被烫伤或划伤,但因为神经感觉减退而没有察觉,从而容易延误病情。从病理角度看,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纤维发生肿胀、变性等改变,影响神经的正常传导功能。
血管病变方面
糖尿病还会引起下肢血管病变,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这会使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影响组织的营养供应和代谢废物的排出。比如下肢动脉狭窄时,足部的供血不足,皮肤会变得干燥、苍白,毛发脱落等。血管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有关,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感染方面
由于足部感觉减退和血液供应不足,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容易受到外伤,而破损的皮肤为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入提供了途径。一旦发生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足部的病变。例如,足部有小的伤口,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就可能引发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严重时感染还可能向深部组织甚至全身扩散,导致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足部皮肤干燥、发凉,皮肤颜色改变(如苍白或发绀),足部感觉异常(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由于其神经和血管发育特点,可能更容易出现早期感觉异常,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足部的感觉变化。
中期表现:足部出现溃疡、水疱等。如果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足部的营养供应更差,就会出现溃疡。溃疡可能从很小的创面开始,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逐渐扩大。对于女性糖尿病患者,由于可能穿着不合适的鞋子等原因,更容易导致足部受伤进而发展为溃疡。
晚期表现:严重感染、坏疽。当感染得不到控制时,会向深部组织蔓延,导致肌肉、骨骼等受累,出现坏疽。坏疽又可分为干性坏疽和湿性坏疽等类型。干性坏疽时足部组织干燥、变黑;湿性坏疽时局部红肿、有异味、分泌物多。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伤口愈合能力差,一旦发生糖尿病足,病情进展可能更快。
糖尿病足的预防措施
控制血糖:严格按照糖尿病的治疗方案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要根据其年龄、体重等制定合适的血糖控制方案,保证血糖稳定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减少高血糖对神经和血管的损害。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观察足部皮肤有无破损、红肿、水疱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子要宽松、舒适、柔软,避免挤压脚部。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选择鞋子时要特别注意鞋内的空间,防止摩擦。定期修剪指甲,但要注意避免剪伤皮肤。保持足部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足部,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7-40℃为宜),洗完后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间。
改善循环和神经病变:可以通过适当运动(如散步等)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对于有神经病变的患者,要避免足部受到外伤,如避免赤足行走等。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
控制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需要进行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抗生素的使用。
改善血供:对于血管病变导致血供不足的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如扩张血管药物等)、介入治疗(如血管成形术等)或手术治疗(如血管旁路移植术等)来改善足部的血液供应。
创面处理:对于足部的溃疡等创面,要进行清创处理,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创面清洁。可以使用一些促进创面愈合的药物或敷料来帮助创面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