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湿疹是常见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与遗传、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有关,皮肤表现多样,好发于头面部等,部分可检测出过敏原但非全由过敏引起;过敏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有皮肤、全身多系统表现,可通过过敏原检测明确,处理上湿疹注重皮肤护理等,过敏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对症治疗,二者在多方面有区别,需综合因素准确鉴别处理。
过敏:是机体接触过敏原后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过敏原通过吸入、食入、接触等途径进入机体,刺激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抗原抗体发生反应,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症状,如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的不适。
临床表现
宝宝湿疹
皮肤表现:多发生在头面部,如额头、脸颊、头皮等,起初为红斑,随后可出现丘疹、水疱,搔抓后可出现渗出、结痂等,皮疹形态多样,急性期以渗出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
好发部位与年龄:婴儿湿疹多见于2-6个月的小婴儿,随着年龄增长,部位可能逐渐向四肢延伸。
症状特点:瘙痒明显,宝宝常因瘙痒而哭闹、睡眠不安,皮肤损害主要集中在皮肤局部,一般无全身其他系统的广泛症状(除严重泛发湿疹可能影响宝宝整体状态外)。
过敏
皮肤表现:可出现与湿疹类似的皮疹,如红斑、丘疹等,但过敏导致的皮疹分布可能更广泛,也可表现为荨麻疹,出现风团样皮疹,瘙痒剧烈,皮疹可在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去除过敏原后可较快消退。
全身多系统表现:
呼吸道:可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喘息等,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等。
消化道: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如食物过敏时可表现为进食特定食物后出现胃肠道不适。
其他:部分宝宝可能出现眼部症状,如眼痒、流泪等,或出现口唇肿胀等表现。
过敏原检测与相关性
宝宝湿疹:部分湿疹宝宝可检测出过敏原,但并非所有湿疹都由过敏引起,有些湿疹是由于皮肤本身的屏障功能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抵御能力差导致,即使没有明确过敏原,也可能发病。例如,皮肤水分丢失增加、皮肤表面pH值改变等因素都可能引发湿疹,不一定与接触过敏原直接相关。
过敏:明确有过敏原存在,通过过敏原检测(如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可找到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如食物过敏原(牛奶、鸡蛋、花生等)、吸入性过敏原(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等)。
诊断与鉴别要点
宝宝湿疹: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发病部位、病史等进行诊断,医生会综合判断皮肤损害的特点,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疾病,如接触性皮炎(有明确接触刺激物或过敏原的病史,皮疹与接触部位一致)、脂溢性皮炎(多发生在皮脂腺丰富部位,有油腻性鳞屑)等。
过敏:除了根据症状表现外,需要结合过敏原检测结果来明确诊断,详细询问病史非常重要,包括接触史、饮食史、家族过敏史等,以确定过敏原与症状发生的关联。
处理与预防
宝宝湿疹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使用温和的婴儿洗护产品,洗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修复皮肤屏障。避免过度清洗,水温不宜过高。
环境控制:室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尘螨、动物毛发等刺激物。
衣着选择:穿着宽松、棉质的衣物,避免化纤、羊毛等刺激皮肤的材质。
过敏
避免接触过敏原:明确过敏原后,尽量让宝宝避免接触该过敏原。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宝宝需改用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对尘螨过敏的宝宝,要保持卧室清洁,使用防螨床品等。
对症治疗:根据过敏症状的不同进行相应治疗,如呼吸道过敏出现喘息可使用平喘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低龄儿童用药需谨慎),皮肤过敏瘙痒明显可使用外用止痒药物等。
总之,宝宝湿疹和过敏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处理等方面存在区别,临床上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鉴别和合理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