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分增生性息肉(多由炎症刺激致,体积小、单发、癌变率低)和腺瘤性息肉(与遗传、不良生活方式有关,体积大、有恶变倾向);多数无症状,部分有隐痛、腹胀等,靠胃镜等诊断,小增生性息肉可定期复查,腺瘤性或大息肉需内镜下切除;可通过健康饮食、戒烟限酒、定期体检预防,儿童、老年人及有胃部基础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增生性息肉
成因:多与炎症刺激有关,比如慢性胃炎患者,长期的炎症环境刺激胃黏膜,使得胃黏膜上皮和腺体增生,从而形成息肉。
特点:一般体积较小,直径多在1厘米以下,呈球形或半球形,表面光滑,多为单发,癌变率较低。
腺瘤性息肉
成因:被认为与遗传因素以及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等有关,比如长期吸烟、饮酒,或者长期进食辛辣、腌制等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腺瘤性息肉。
特点:体积相对增生性息肉可能稍大,直径可超过1厘米,外形多呈分叶状,有恶变倾向,尤其是直径大于2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明显增加。
胃息肉的症状表现
大多数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在做胃镜检查或其他胃部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比如上腹部隐痛、腹胀、恶心、食欲不振等。如果息肉较大,可能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严重时可能出现呕血;如果息肉位于幽门部,还可能导致幽门梗阻,出现呕吐等症状。
胃息肉的诊断方法
胃镜检查
是诊断胃息肉最主要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胃内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等情况,还可以在胃镜下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息肉的性质是增生性还是腺瘤性等,这对于制定后续的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影像学检查
比如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也可以发现胃内的充盈缺损,有助于提示胃息肉的可能,但相对胃镜检查来说,其准确性不如胃镜,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胃息肉的治疗
一般小的增生性息肉
如果息肉很小,且没有明显症状,同时病理检查提示为良性的增生性息肉,可定期进行胃镜复查,观察息肉的变化情况。
腺瘤性息肉或较大的息肉
通常需要在胃镜下进行切除治疗,比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通过内镜下的手术将息肉切除,可以有效预防息肉发生癌变。
胃息肉的预防
生活方式方面
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减少辛辣、腌制、烟熏等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暴饮暴食,规律饮食。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增加胃息肉等胃部疾病的发生风险,所以应尽量戒烟限酒。
定期体检
尤其是有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息肉并及时处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胃息肉相对较少见,若发生胃息肉,多与先天因素或某些罕见的胃部疾病有关。由于儿童的胃黏膜比较娇嫩,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谨慎,一般首先考虑通过无创或微创的方式,如较小的息肉可密切观察,较大或有恶变倾向的息肉需要在专业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内镜下治疗方式,且要特别注意术后的护理,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胃息肉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在治疗方面,若需要内镜下手术切除息肉,要评估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耐受情况,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
如患有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本身胃黏膜处于受损或易发生异常增生的状态,更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规范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胃息肉并处理,降低胃息肉的发生风险以及恶变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