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婴儿有多种异常表现,包括运动发育落后,如相应月龄运动里程碑明显落后;肌张力异常,有增高时肌肉僵硬、减低时肌肉松软;姿势异常,常见角弓反张等典型姿势;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部分患儿智力发育异常,约2/3伴不同程度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开始说话晚、不清等,需密切关注婴儿相关情况并及时就医评估与干预。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可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比如换尿布时难以把腿分开,穿衣时上肢难以穿进袖子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调控异常,使得肌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在婴儿时期,通过被动牵拉婴儿的肢体可以感知肌张力情况,若发现肌张力明显高于正常同龄儿,需要考虑脑瘫的可能。
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活动无力,像软塌塌的棉花一样。例如婴儿仰卧位时四肢呈蛙腿样姿势,自主运动减少。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导致肌肉力量不足,肌张力低下。对于肌张力减低的婴儿,也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脑瘫等神经系统疾病。
姿势异常
典型姿势:常见的有角弓反张,即婴儿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背部拱起呈弓形;还可能出现异常的握持姿势,如手紧握拳,拇指内收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运动不协调所致。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姿势异常的表现也有区别,痉挛型脑瘫患儿常出现上肢屈曲内收、下肢交叉呈剪刀样等姿势;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的扭转姿势等。在日常护理和观察中,要注意婴儿的姿势是否符合正常发育规律,一旦发现异常姿势,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评估。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后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一般在3-4个月时会逐渐消失。而脑瘫婴儿这些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者反射强度异常。例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甚至持续存在并表现为紧握不放。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反射的调控,通过检查婴儿的原始反射情况,可以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脑瘫。对于不同月龄的婴儿,都要按照正常的反射发育规律进行检查,若发现原始反射异常,需进一步排查脑瘫等疾病。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会出现俯卧位时抬头、四肢支撑等保护性反射,以防止摔倒等危险情况。脑瘫婴儿的这些保护性反射可能减弱或缺失,例如在被轻轻推动身体时,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姿势以保持平衡的动作。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神经系统对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调控功能受损,在临床检查中,通过测试婴儿的保护性反射来辅助诊断脑瘫。
智力发育异常
部分患儿存在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对周围环境的反应迟钝,认知能力、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落后于正常儿童。例如,不能正确辨认亲人,不能理解简单的指令等。这是因为大脑是智力发育的重要器官,脑瘫患儿的脑部病变影响了智力发育相关区域的功能。对于脑瘫婴儿,需要定期进行智力发育评估,通过智力测试等方法了解其智力发育情况,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同时,对于有智力发育异常的脑瘫婴儿,在护理和康复训练中,要根据其智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帮助其尽可能提高智力和生活能力。
语言发育迟缓
表现:脑瘫婴儿可能出现语言发育迟缓,如开始说话的时间晚于正常婴儿,说话不清,词汇量少,不能完整表达自己的需求等。这是因为语言中枢与运动中枢等大脑区域密切相关,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功能的正常发育。例如,正常婴儿1岁左右开始说简单的单词,而脑瘫婴儿可能到2-3岁还不能清晰表达简单的语句。在日常交流和观察中,要注意婴儿的语言发育情况,若发现明显落后于同龄儿,需要考虑脑瘫等疾病的可能,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和评估。对于语言发育迟缓的脑瘫婴儿,要尽早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帮助其提高语言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