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寄生虫(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感染;非感染因素包含饮食(食用不洁、暴饮暴食、刺激性食物等)、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某些抗生素)、其他(天气变化、过敏反应、应激状态等)因素。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全球每年有大量婴幼儿因感染轮状病毒患急性肠胃炎,在寒冷季节更容易引起流行。
2.诺如病毒: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爆发流行。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经接触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物品传播。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感染,但学龄儿童和成年人感染后症状相对明显。
(二)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埃希菌可导致急性肠胃炎,如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等)引起感染,各年龄人群均易感,在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更容易发生。
2.沙门菌:进食被沙门菌污染的食物是主要传播途径,肉类、蛋类、奶类及其制品是常见的污染源。儿童、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感染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
3.志贺菌:志贺菌引起的菌痢可表现为急性肠胃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卫生状况不佳、个人卫生习惯差的情况下易发生,儿童感染相对较为常见。
(三)寄生虫感染
1.阿米巴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肠道感染导致急性肠胃炎,主要通过食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地区感染率相对较高,各年龄均可感染,但不同年龄人群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差异。
2.蓝氏贾第鞭毛虫: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感染,儿童感染后可能出现腹泻、腹痛等急性肠胃炎症状,在一些水源卫生保障不足的地区较为常见。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食用不洁食物:进食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食物、未清洗干净的蔬菜水果等,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例如,食用了被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变质肉类后,肠道受到刺激,引发炎症反应。
2.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超过了胃肠道的消化和承受能力,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急性肠胃炎。尤其在节日聚餐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因暴饮暴食导致的急性肠胃炎。
3.食用刺激性食物:过食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黏膜损伤,引发急性肠胃炎。比如,大量食用辣椒后,胃肠道黏膜受到刺激,出现炎症反应。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类抗炎药: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胃肠道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肠道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急性肠胃炎。老年人由于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其他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更容易受到影响。
2.某些抗生素: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肠道菌群失调,破坏肠道正常的微生物环境,从而引发急性肠胃炎。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内有益菌大量减少,有害菌大量繁殖,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三)其他因素
1.天气变化:寒冷刺激可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的消化功能,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对天气变化更为敏感,在寒冷季节容易因天气变化引发急性肠胃炎。
2.过敏反应:个别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进食后可引起胃肠道的过敏反应,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如食用海鲜后出现腹泻、腹痛等过敏相关的肠胃炎表现,此类人群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
3.应激状态:严重的创伤、大手术、休克等应激状态下,可导致机体应激性反应,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急性肠胃炎。例如,严重创伤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等肠胃炎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