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镜下腺瘤治疗包括内镜下切除治疗,如高频电切术(适用于不同大小腺瘤,无蒂广基腺瘤可用ESD)、尼龙绳结扎术(适用于有蒂且蒂细腺瘤);术后需病理评估并据结果后续处理,良性腺瘤切除后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术前要全面评估、术后加强护理,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术后密切观察并个体化随访。
一、内镜下切除治疗
1.高频电切术
对于较小的腺瘤,高频电切术是常用的方法。通过肠镜将高频电刀送到腺瘤部位,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腺瘤组织凝固、坏死并切除。例如,对于直径小于2厘米的有蒂或亚蒂腺瘤,高频电切术可以较为有效地完整切除腺瘤。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的热效应使组织蛋白变性凝固,从而达到切除病变的目的。在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准确判断腺瘤的基底部情况,确保完整切除,减少残留和复发的风险。
对于无蒂的广基腺瘤,可能需要采用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更复杂的内镜下切除技术。ESD可以将较大的无蒂广基腺瘤完整剥离切除,其优势在于能够对较大面积的病变进行整块切除,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的病理情况,对于一些较大的腺瘤,如直径大于2厘米的广基腺瘤,ESD是较好的选择。该技术需要操作医生具备较高的内镜操作技巧和丰富的经验,因为需要准确分离黏膜下层,避免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
2.尼龙绳结扎术
对于有蒂腺瘤,尼龙绳结扎术也是一种可选方法。通过肠镜将尼龙绳套扎在腺瘤的蒂部,阻断其血供,使腺瘤缺血坏死脱落。这种方法适用于有蒂且蒂较细的腺瘤。其机制是通过结扎蒂部,造成局部缺血,促使腺瘤组织坏死脱落。在操作时要注意准确套扎蒂部,确保能够有效阻断血供,同时要密切观察术后情况,防止出血等并发症。
二、术后病理评估与后续处理
1.病理评估
切除后的腺瘤组织必须进行严格的病理评估。病理检查会明确腺瘤的病理类型,如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等,同时会评估腺瘤的分化程度、有无癌变以及切缘是否阳性等情况。例如,如果病理报告显示腺瘤已经发生癌变,且侵犯深度较浅,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追加手术等治疗;如果切缘阳性,则可能需要再次内镜下切除或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不同病理类型的腺瘤复发风险不同,绒毛状腺瘤的复发风险相对较高,所以术后需要更密切的随访。
2.后续处理
对于单纯的良性腺瘤经内镜下完整切除后,一般需要定期进行肠镜随访。首次随访通常在术后3-6个月进行,主要是观察肠道内是否有新的腺瘤发生以及原切除部位有无复发等情况。如果首次随访结果正常,后续可以适当延长随访间隔时间,但一般建议至少每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尤其是对于有腺瘤病史的患者,因为肠道腺瘤具有一定的复发倾向。对于年龄较大、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随访间隔可能需要更短。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进行肠镜下腺瘤治疗时,要更加注重术前的全面评估。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术前需要评估患者的心功能、血糖控制情况等。例如,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要确保其心功能能够耐受内镜操作过程中的刺激等情况。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因为老年患者恢复相对较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同时,在随访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身体状况,根据其基础疾病调整随访策略。
2.儿童患者
儿童发生腺瘤相对较为罕见,但如果发生,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儿童患者的肠道生理结构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进行内镜下切除时,要选择合适的操作方法和设备。由于儿童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需要更加轻柔地操作内镜。术后要特别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因为儿童的修复能力和对不适的表达能力与成人不同。对于儿童腺瘤患者,术后随访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由于儿童腺瘤可能与一些先天性疾病等相关,需要密切监测肠道情况以及全身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