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是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多样,症状有腹痛、腹泻等,通过病史、粪便及结肠镜检查诊断,治疗除病因外对症处理,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等;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等,症状有上腹不适等,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可诊断,有感染需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预防要规律饮食等,特殊人群用药等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患病风险及病因有所不同。儿童慢性肠炎可能与饮食不洁、肠道发育不完善等有关;老年人慢性肠炎可能与肠道功能退化、免疫力下降以及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相关。对于浅表性胃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年轻人可能因生活节奏快、经常熬夜、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引发;老年人则可能因胃肠蠕动减慢、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易患。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病因和发病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特定病因可能有一定倾向,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不同性别中的易感性无显著不同,但不同性别在面对相同致病因素时,由于生理结构和激素水平等差异,可能在疾病表现和发展上略有不同。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者,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胃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增加慢性肠炎和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风险。经常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破坏胃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影响胃肠正常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进而诱发疾病。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增加患病几率。
病史因素: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如胆囊炎、胆结石等,胆汁排泄异常可能反流至胃内,刺激胃黏膜引发浅表性胃炎;既往有肠道感染病史且未完全治愈的患者,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容易发展为慢性肠炎。
二、诊断方法
慢性肠炎: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腹泻、腹痛等症状的特点及持续时间等。进行粪便常规检查,可发现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等;粪便培养有助于明确是否存在肠道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糜烂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浅表性胃炎:胃镜检查是诊断浅表性胃炎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等病变,并可在直视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幽门螺杆菌检测也是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以确定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浅表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三、治疗与预防
慢性肠炎:治疗上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抗感染治疗(针对细菌、寄生虫等感染)、调整不良饮食等。对于腹泻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缓解症状;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的患者,可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预防方面,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生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积极治疗其他基础疾病。
浅表性胃炎:若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同时,要改善不良生活方式,保持心情舒畅。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预防浅表性胃炎要注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和药物;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引发胃炎的相关疾病。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慢性肠炎或浅表性胃炎时,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在用药上要格外谨慎,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以饮食调整、益生菌调节等非药物干预为主;孕妇患相关疾病时,用药需特别小心,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药物;老年人患慢性肠炎或浅表性胃炎时,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因为老年人胃肠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需注意补充营养,同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