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溃疡是食管黏膜被胃酸等损伤形成的溃疡,常见病因有胃酸反流、药物、感染等,症状有烧心、胸痛等,诊断靠内镜等,治疗包括一般、药物及针对病因治疗,预后大多较好但延误可致并发症,需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及关注特殊人群。
一、食管溃疡的定义与常见病因
食管溃疡是指食管黏膜被胃酸、胃蛋白酶等损伤后形成的溃疡。常见病因有:
胃酸反流:如胃食管反流病,胃酸长期反流至食管,损伤食管黏膜导致溃疡,这在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饮食、肥胖、吸烟、饮酒等)的人群中较为常见,肥胖人群因腹内压增高更易出现胃酸反流。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长期服用可能损伤食管黏膜,有长期服用NSAIDs病史的人群需警惕。
感染因素:如真菌(念珠菌)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糖尿病控制不佳者)易发生。
其他:如食管异物损伤、放射性损伤等,有食管异物摄入史或接受过胸部放射性治疗的人群可能患病。
二、食管溃疡的主要症状及诊断方法
主要症状:典型症状为烧心、胸痛,烧心多在进食后明显,卧位、弯腰时加重;胸痛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等,类似心绞痛。部分患者可能有吞咽困难、呕血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不典型,易被忽视;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因激素变化等因素,胃酸反流相关食管溃疡症状可能更明显。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是诊断食管溃疡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溃疡性质。
24小时食管pH监测:用于检测食管内pH值变化,评估胃酸反流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食管溃疡。
食管钡餐造影:可显示食管黏膜破坏、龛影等,但不如内镜准确,一般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三、食管溃疡的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因生活方式导致的食管溃疡,需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肥胖者应减轻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如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和适当运动(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来实现。戒烟限酒,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减少夜间胃酸反流。
心理调节: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加重食管溃疡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心理调节方式不同,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家长帮助营造轻松的生活环境;成年人可通过适当的心理疏导、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
药物治疗
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常用药物,如奥美拉唑等,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需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儿童一般不首选PPI,可根据情况选用其他相对安全的抑酸方法;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
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可在食管黏膜表面形成保护膜,减少胃酸等对黏膜的刺激,促进溃疡修复。
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药物因素引起的食管溃疡,应根据情况调整药物;如果是真菌感染引起的,需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四、食管溃疡的预后及注意事项
预后:大多数食管溃疡经过规范治疗可愈合,预后较好。但如果延误治疗或病因持续存在(如持续严重胃酸反流未得到控制),可能导致溃疡复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影响预后。不同人群预后有差异,免疫力低下人群预后相对较差。
注意事项
定期复查:治疗后需定期进行内镜等检查,观察溃疡愈合情况,一般在治疗后1-3个月复查内镜,如胃溃疡愈合情况良好,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具体需遵医嘱。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用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特别是长期使用抑酸药物的患者,停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关注特殊人群: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等;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正常生长发育;妊娠期女性使用药物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使用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