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婴儿有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大运动明显落后同龄儿,姿势异常如痉挛型有下肢交叉等;存在肌张力异常,包括肌张力增高(如痉挛型肌张力增高)和肌张力减低(如迟缓型肌张力减低);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且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还有喂养困难、语言发育迟缓等表现,这些表现与脑部损伤影响神经调控等有关,不同表现受年龄、病史等因素影响。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痉挛型脑性瘫痪婴儿常出现下肢交叉(剪刀步)、上肢屈曲内收等异常姿势。这是由于脑部病变使得肌肉张力异常,痉挛型脑性瘫痪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从而导致身体姿势异常。这种姿势异常会影响婴儿的正常活动,如行走、抓握等动作的完成,生活方式上会限制婴儿的自主活动范围,病史方面如果婴儿在产前、产时或产后存在脑损伤相关高危因素,更容易出现这种异常姿势。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如痉挛型脑性瘫痪婴儿,检查时可发现肌肉张力明显增高,表现为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这是因为大脑皮层运动区受损,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对于婴儿来说,肌张力增高会影响其肢体的活动灵活性,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在穿衣、换尿布等护理操作时表现出肢体难以伸展的情况,生活方式上不利于婴儿进行正常的运动探索,病史中若有早产、窒息等高危因素,更易出现肌张力增高的表现。
肌张力减低:迟缓型脑性瘫痪婴儿表现为肌张力明显减低,肢体松软,不能保持正常姿势。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失去了正常的神经调控,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肌张力减低的婴儿在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像蛙腿样姿势,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婴儿的运动发育,比如难以维持头部的稳定,在学习抬头、坐立等动作时会面临很大困难,年龄较小的婴儿因肌张力减低可能在护理中更难保持身体的正确体位,病史中若有脑损伤相关情况,也会增加出现肌张力减低的风险。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出生时存在一些原始反射,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这些反射会在出生后一定时间内逐渐消失。而脑性瘫痪婴儿原始反射往往延迟消失,例如拥抱反射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消失,脑性瘫痪婴儿可能6个月后仍存在该反射。原始反射的异常与脑部神经发育异常有关,影响了反射的正常消退过程,对于婴儿的神经发育评估有重要意义,年龄越小,原始反射的正常消退时间越关键,若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导致的神经发育异常,病史中若有早产等高危因素,更需关注原始反射的情况。
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正常婴儿会有保护性反射,如当身体倾斜时会出现调整姿势的保护性反射,而脑性瘫痪婴儿保护性反射减弱或缺失,比如当让脑性瘫痪婴儿处于倾斜体位时,不能很好地做出调整姿势以保持平衡的动作。保护性反射的异常反映了脑部对身体平衡调控功能的障碍,对于婴儿的运动安全和正常运动功能发展有重要影响,生活方式上会增加婴儿发生意外伤害的风险,病史中若有脑损伤情况,保护性反射异常的可能性会增大。
其他表现
喂养困难:脑性瘫痪婴儿常出现喂养困难,表现为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口腔、咽喉部肌肉的协调运动,导致喂养时难以顺利完成吸吮和吞咽动作。从年龄因素考虑,婴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良好的喂养来获取营养,喂养困难会影响婴儿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生活方式上需要特殊的喂养技巧和方法,病史中若有早产、出生窒息等情况,更容易出现喂养困难的问题。
语言发育迟缓:部分脑性瘫痪婴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表现为说话晚、发音不清等。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语言中枢或相关神经通路,导致语言功能发育受阻。语言发育对于婴儿的社交和认知发展很重要,语言发育迟缓会影响婴儿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年龄越小,语言发育的关键期越需要正常的神经功能支持,病史中若有脑损伤相关因素,语言发育迟缓的风险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