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性休克是机体受强烈疼痛刺激引发的休克状态,其发生机制涉及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循环功能改变,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生命体征变化,诊断依据是有剧烈疼痛史及相关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需与其他休克鉴别,治疗原则是去除疼痛诱因和维持循环稳定,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发生机制
1.神经内分泌反应:当人体遭受剧烈疼痛时,痛觉感受器受到刺激,神经冲动传导至中枢神经系统,引发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等分泌增加,进一步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释放,同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的大量释放会影响血管张力、心率、心肌收缩力等,进而影响循环功能。
2.循环功能改变:强烈的应激反应导致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同时心输出量可能发生变化。在疼痛性休克早期,可能出现心率加快,以试图维持血压,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输出量下降,血压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情况。例如,外周血管收缩会使血液重新分布,优先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但如果休克持续发展,其他器官的灌注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等循环灌注不良的表现。同时,由于疼痛刺激,患者可能伴有烦躁不安等精神状态改变。随着休克进展,可能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
2.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可下降,收缩压可能低于90mmHg,脉压差减小。心率进一步加快,呼吸频率也可能增快。体温方面,在疼痛性休克早期,由于应激反应,可能出现体温轻度升高,但随着休克加重,组织灌注不足,体温可能降低。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有明确的剧烈疼痛刺激史,同时出现上述循环灌注不良的临床表现,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面色苍白等,结合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气分析等可辅助诊断。血气分析可能显示酸中毒等情况,血常规可观察到血细胞比容等变化。
2.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类型的休克相鉴别,如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失血性休克有明显的失血诱因,如外伤出血等,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如腹腔穿刺等进行鉴别;感染性休克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感染灶等,可通过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培养等检查进行鉴别。
四、治疗原则
1.去除疼痛诱因:首先要迅速采取措施缓解疼痛,例如针对引起疼痛的原因进行处理,如外伤患者进行伤口包扎、骨折患者进行固定等。
2.维持循环稳定:积极补充血容量,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液体,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同时,可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维持血压,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要注意补液速度和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补液导致心功能不全;对于儿童,要根据体重等精确计算补液量。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对疼痛性休克的耐受能力较差,且病情变化较快。在处理儿童疼痛性休克时,要更加迅速地识别病情,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儿童的补液等治疗要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精确计算液体量和速度,避免因补液不当导致不良后果。例如,儿童的血管较细,补液时要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和操作的轻柔。
2.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发生疼痛性休克时,要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老年人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心率等变化,因为老年人的心血管调节功能较差。同时,补液时要注意观察心功能情况,防止出现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3.女性:在疼痛性休克的处理中,女性患者在特殊生理期如孕期、哺乳期等有其特殊性。例如,孕期患者在使用药物缓解疼痛时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镇痛方法和药物;哺乳期患者使用药物后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必要时暂停哺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