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病因,能钻透胃黏膜并损伤屏障引发炎症;饮食上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过量饮酒、不规律进食会损伤胃黏膜;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会削弱胃黏膜保护屏障;自身免疫性胃炎较少见,因自身抗体攻击细胞等致胃体胃底黏膜炎症;还有十二指肠-胃反流、遗传、精神心理因素等也会影响,各因素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下有不同表现及影响。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人群都可能感染Hp,但儿童和青少年感染后发生慢性胃炎的风险相对较高,不过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只是不同生活环境下感染率有所不同,比如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率可能更高。
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Hp感染风险,像共用餐具、水源污染等情况容易造成Hp传播,长期居住在拥挤环境中的人群感染Hp的几率也会增大。
饮食因素
具体情况: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过辣、过酸、过烫的食物,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过量饮酒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长期饮酒者患慢性胃炎的概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另外,长期进食无规律,饥饱不均,也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引发慢性胃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成年人群中,男性可能因社交等原因更容易有过量饮酒、进食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行为,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饮食不规律等出现问题,比如青少年可能因学业紧张常吃快餐等刺激性或不规律饮食。
生活方式影响:现代人工作节奏快,常常忽视饮食规律,外卖、快餐的普遍食用也增加了不良饮食因素对胃黏膜的损伤风险。
药物因素
具体情况: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化酶-1(COX-1)的活性,减少胃黏膜保护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慢性胃炎。还有一些抗肿瘤药物、抗生素等也可能对胃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或损伤,引起炎症反应。
年龄与性别因素:老年人群由于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包括NSAIDs等,所以更易受到药物性胃黏膜损伤的影响,而在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易感性,但老年女性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对药物反应略有不同。
生活方式影响:老年人如果同时患有多种疾病需要长期用药,若不注意药物对胃黏膜的影响,就容易引发慢性胃炎,而且有些老年人可能自行购药,不了解药物的胃黏膜损伤风险。
自身免疫因素
具体情况:自身免疫性胃炎较少见,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和内因子抗体。自身抗体攻击胃壁细胞,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抗体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这种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体和胃底黏膜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自身免疫性胃炎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可能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影响: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发生主要与自身免疫机制有关,生活方式对其直接影响较小,但患者的生活方式需要配合治疗,如注意营养补充等。
其他因素
具体情况:十二指肠-胃反流,含有胆汁和胰液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会削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胃黏膜炎症、糜烂和出血。遗传因素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某些遗传易感性个体更容易发生慢性胃炎。另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引发或加重慢性胃炎。
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人群都可能因遗传因素有易感性,而精神心理因素方面,不同年龄和性别人群都可能面临压力,但长期精神紧张在中青年人群中可能更常见,不过无明显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精神压力大的生活方式会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风险,比如一些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慢性胃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