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和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病因有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和非感染因素(饮食、药物因素),辅助检查有血常规、粪便常规检查及必要时的胃镜或肠镜检查来排查病因和明确病情。
一、症状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痛:肠胃炎患者常出现腹痛,多为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肠胃炎腹痛部位可能有所差异,如急性肠胃炎可能以脐周疼痛较为常见。对于儿童来说,腹痛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来判断。成年人则可通过自身感受准确描述腹痛情况。
2.腹泻:是肠胃炎常见症状之一,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等。如果是感染性肠胃炎,腹泻次数可能较多,每天数次甚至十余次。对于婴幼儿,频繁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等严重后果,需格外关注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成年人腹泻可能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3.恶心、呕吐:部分肠胃炎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急性肠胃炎患者。呕吐物可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能出现胆汁等。儿童呕吐时需注意防止误吸,要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等。成年人呕吐后可能会感觉胃部不适有所缓解,但仍需关注后续症状变化。
(二)全身症状
1.发热:一些肠胃炎患者会伴有发热症状,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由感染因素引起的肠胃炎更易出现发热情况。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引起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需定期监测体温。成年人发热时可通过测量体温准确得知,若体温过高需采取相应降温措施。
2.乏力:患者可能会感到全身乏力,精神状态不佳。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乏力症状都会影响其日常活动,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成年人则可能出现工作效率降低等情况。
二、病因排查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感染可引起肠胃炎。食用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是常见感染途径。对于有不洁饮食史的人群,要高度怀疑细菌感染导致的肠胃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因食用不洁食物而遭受细菌感染引发肠胃炎。
2.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感染也可引起肠胃炎。病毒感染具有一定传染性,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易传播。儿童感染轮状病毒较为常见,会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需注意隔离和护理。
(二)非感染因素
1.饮食因素: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过冷、过热食物等都可能刺激胃肠道,引发肠胃炎。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等也会增加肠胃炎的发生风险。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人群,要警惕因饮食因素导致的肠胃炎。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引起药物性肠胃炎。长期服用这类药物的人群需要关注胃肠道反应,如有不适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与药物有关。
三、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如果是感染性肠胃炎,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比例会增加。但对于儿童,白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与成年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等因素来判断是否异常。成年人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炎症。
2.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肠胃炎时,CRP通常会升高,可辅助判断炎症反应程度。
(二)粪便常规检查
1.粪便外观:可观察粪便的性状、颜色等,如感染性肠胃炎时粪便可能呈稀水样、黏液脓血便等。
2.粪便病原体检测:对于怀疑感染因素导致的肠胃炎,可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等,以明确具体的致病病原体,指导后续治疗。
(三)胃镜或肠镜检查(必要时)
1.胃镜检查:对于怀疑有胃部病变引起的肠胃炎,可进行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病变。成年人可耐受胃镜检查,但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在合适的麻醉等准备下进行,要充分考虑儿童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2.肠镜检查:当怀疑肠道病变导致肠胃炎时,肠镜检查可清晰观察肠道黏膜状况,有助于明确病因,如是否存在结肠炎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