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酒精中毒症状因急性或慢性、个体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而异,急性中毒有兴奋期、共济失调期、昏迷期不同表现,慢性中毒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症状,出现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长期饮酒者宜适量饮酒或戒酒以减少危害。
一、急性酒精中毒的症状
(一)兴奋期
表现:当血液酒精浓度达到1.1mmol/L(50mg/dl)时,患者开始出现兴奋症状,如情绪高涨、欣快,言语增多,有时表现为粗鲁无礼,易感情用事,颜面潮红或苍白,眼结膜充血。此阶段,性别因素可能有一定影响,男性和女性在相同酒精摄入下可能因身体代谢差异等因素表现略有不同,但总体类似。生活方式上,若长期有饮酒习惯的人可能对酒精的耐受性相对较高,初期兴奋表现可能不那么明显。
年龄因素:青少年由于身体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摄入酒精后更容易出现兴奋期症状,且可能表现得更为剧烈,因为他们的肝脏对酒精的代谢能力比成年人弱,血液中酒精浓度上升更快。
(二)共济失调期
表现:血液酒精浓度达到1.6mmol/L(80mg/dl)时,患者动作不协调,步态不稳,身体平衡能力下降,语无伦次,言语含糊不清,眼球震颤,眼球不能准确跟随物体移动。不同年龄人群在共济失调期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和老年人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或退化等原因,共济失调的表现可能更严重,儿童可能出现走路蹒跚、容易摔倒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因平衡功能本身较差而更容易发生意外跌倒。生活方式上,长期酗酒者的神经系统可能已经受到一定损害,共济失调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
(三)昏迷期
表现:当血液酒精浓度超过8.7mmol/L(400mg/dl)时,患者进入昏迷状态,表现为沉睡,不易唤醒,呼吸缓慢且有鼾声,皮肤湿冷,口唇发紫,心率加快,体温可能降低。对于特殊人群,孕妇若发生酒精中毒进入昏迷期,不仅会对自身造成严重损害,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因为酒精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等;老年人发生昏迷期酒精中毒时,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恢复相对困难,且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如肺炎等。
二、慢性酒精中毒的症状
(一)神经系统症状
周围神经炎:表现为四肢远端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呈对称性分布。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龄较大的饮酒者由于神经系统随年龄增长本身有一定退行性变,加上酒精的损害,更容易出现周围神经炎。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女性可能在绝经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对酒精导致的神经系统损害更敏感。
韦尼克脑病:表现为眼球震颤、眼球不能外展、共济失调、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等。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且营养状况不佳的人群,年龄较大的饮酒者由于营养吸收和代谢功能相对较弱,发生韦尼克脑病的风险更高。
(二)消化系统症状
胃炎:患者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长期饮酒导致胃黏膜反复受到刺激,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生活方式上,长期酗酒且饮食不规律的人胃炎症状更易出现,年龄较大的人胃黏膜本身有一定退化,更容易受到酒精的损伤。
肝硬化:长期慢性酒精中毒可导致肝脏损伤,逐渐发展为肝硬化,表现为肝功能减退(如黄疸、腹水、凝血功能障碍等)和门静脉高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大等)。年龄较大的饮酒者肝脏代谢和修复能力下降,发生肝硬化的几率相对更高,男性饮酒者患肝硬化的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通常饮酒量相对较大等因素有关。
(三)心血管系统症状
心肌病: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等,长期酒精摄入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脏功能。年龄较大的饮酒者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下降,加上酒精的损害,更容易发生酒精性心肌病,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差异相对不突出,但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可能患病风险相对稍高。
总之,喝酒酒精中毒的症状因中毒的急性或慢性、个体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一旦出现酒精中毒相关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长期饮酒者应建议适量饮酒或戒酒,以减少酒精中毒相关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