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患儿需从一般护理(隔离休息、饮食护理)、口腔护理(保持清洁、局部用药)、皮肤护理(保持清洁、皮疹护理)、病情观察(体温、神经系统症状、呼吸心率)及特殊人群(婴幼儿、免疫力低下患儿)护理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护理,隔离患儿防交叉感染,合理饮食,做好口腔皮肤清洁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殊人群细致护理。
一、一般护理
1.隔离休息:手足口病患儿需隔离2-3周,避免交叉感染。这是因为手足口病具有传染性,通过隔离可以防止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对于年龄较小、免疫力较弱的患儿,更要严格执行隔离措施,减少接触外界的机会。
2.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口腔疱疹引起疼痛。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喂养方式,保证营养摄入。因为患病期间患儿口腔可能有疱疹,进食不适,选择合适的饮食有助于患儿舒适地获取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二、口腔护理
1.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擦拭口腔。生理盐水具有清洁、杀菌的作用,能减少口腔内细菌滋生,预防感染。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家长要帮助其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环境良好。
2.局部用药:若口腔疱疹破溃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瓜霜、冰硼散等药物涂擦患处。这些药物具有一定的消肿止痛、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加重患儿的疼痛。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
三、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柔软的棉质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为患儿更换衣物,及时清理汗液和分泌物。因为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可能会出现皮疹,宽松柔软的衣物可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保持皮肤清洁有助于皮疹的恢复,防止感染。
2.皮疹护理:对于皮疹,要避免患儿搔抓,防止抓破引起感染。如果皮疹有破溃,可遵医嘱涂抹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要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例如,对于较大的儿童,可以告知其不要搔抓皮疹;对于婴幼儿,家长要注意看护,防止其无意识地搔抓。
四、病情观察
1.体温监测:密切监测患儿体温变化,如出现发热,可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数患儿,尤其是低龄儿童。要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因为儿童皮肤薄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吸收引起不良反应。如果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无效,需及时就医,但不要自行给低龄儿童随意使用退热药物,要遵循医生的指导。
2.神经系统症状观察:观察患儿有无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症状。因为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炎等。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有基础病史或年龄较小的患儿,更要密切关注这些神经系统症状,因为他们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3.呼吸、心率观察:注意观察患儿呼吸、心率的变化,如出现呼吸增快、心率加快等异常情况,可能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时处理。呼吸和心率的变化是评估患儿病情的重要指标,对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至关重要。
五、特殊人群护理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表达能力差,护理时要更加细致。在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方面要格外小心轻柔。例如,在进行口腔清洁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婴幼儿口腔黏膜;在更换衣物时,要快速、轻柔,减少患儿的不适。同时,要密切观察婴幼儿的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因为婴幼儿患病后可能会出现食欲明显下降等情况,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营养供应。
2.免疫力低下患儿:免疫力低下的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护理时要严格执行隔离措施,防止再次感染其他病原体。在饮食护理上,要确保其营养全面且易于消化吸收,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因为这类患儿对病情变化的耐受能力较差,需要更加密切的监测和及时的医疗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