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包括药物、手术、介入及辅助生殖技术等方法。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等;手术分保守性、半根治性、根治性;介入有子宫动脉栓塞术;辅助生殖技术用于药物手术未孕者。特殊人群如年轻有生育要求、接近绝经、有骨质丢失风险者各有注意事项。
一、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
适用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来缓解疼痛,常用药物如布洛芬等,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从而减轻疼痛症状,一般用于轻至中度疼痛的对症处理。
(二)口服避孕药
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适用于有痛经、无生育要求的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其作用是抑制下丘脑-垂体轴,减少促性腺激素分泌,进而抑制排卵和子宫内膜生长,长期使用可使异位内膜萎缩。
(三)孕激素
如甲羟孕酮等,可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造成假孕状态,使异位内膜萎缩。作用机制是孕激素与子宫内膜孕激素受体结合,导致内膜间质蜕膜化,腺体萎缩,抑制内膜细胞增生。
(四)孕激素受体拮抗剂
如米非司酮,能竞争性结合孕激素受体,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疼痛。米非司酮通过阻断孕激素对子宫内膜的作用,导致内膜脱落出血,长期使用可使异位病灶缩小。
(五)GnRH-a
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又称药物性卵巢切除。长期使用会引起骨质丢失等副作用,一般使用3-6个月,停药后部分患者可恢复月经,但异位病灶会缩小。
二、手术治疗
(一)保守性手术
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保留子宫和一侧或双侧卵巢。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异位病灶切除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等。对于年轻且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通过手术去除可见的异位病灶,恢复盆腔解剖结构,提高受孕几率,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二)半根治性手术
适用于无生育要求、年龄较大但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切除子宫和双侧附件(保留至少一侧卵巢门结构以维持内分泌功能)。手术去除了子宫和大部分异位病灶来源,但保留部分卵巢组织,可维持一定的雌激素水平,减少因雌激素缺乏带来的相关并发症。
(三)根治性手术
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症状严重的患者,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所有可见的异位病灶。此手术可彻底去除病灶,但会导致患者永久性绝经,术后需评估患者内分泌情况并进行相应的激素补充等处理。
三、介入治疗
(一)子宫动脉栓塞术
通过栓塞子宫动脉,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缺血坏死,适用于症状性子宫腺肌病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其原理是阻断异位内膜的血液供应,导致病灶萎缩,但可能会影响卵巢血供,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需谨慎选择。
四、辅助生殖技术
对于经过药物和手术治疗后仍未受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考虑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帮助患者妊娠,但其成功率会受到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成功率相对较低。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在治疗时需优先考虑保留生育功能的方法,如保守性手术或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尽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潜力,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卵巢功能和生育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向患者充分告知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及对生育的影响。
(二)接近绝经年龄的患者
对于接近绝经年龄、症状较轻的患者,可考虑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对症治疗缓解疼痛;对于症状较重且无生育要求的接近绝经年龄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半根治性或根治性手术,手术中需考虑患者的内分泌状态和术后生活质量等因素。
(三)有骨质丢失风险的患者
使用GnRH-a治疗的患者,由于该药物会导致雌激素水平降低,增加骨质丢失风险,需注意监测骨密度,可在医生指导下采取补钙等措施预防骨质疏松,对于年轻患者使用GnRH-a时要权衡利弊,尽量缩短使用时间或采取相应的骨质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