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受雌激素水平、炎症、其他因素影响发病,有异常子宫出血、不孕等表现,通过超声、宫腔镜、病理检查诊断,可保守或手术治疗,对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影响不同,有基础疾病人群需同时控基础病。
一、定义
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是指子宫内膜局部过度生长形成的多个肿物,由子宫内膜腺体、间质和血管组成。
二、发病机制
1.雌激素水平影响:长期雌激素刺激可使子宫内膜过度增生,易形成息肉。例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激素补充治疗、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等情况,会使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发病风险。对于育龄期女性,若存在内分泌紊乱导致雌激素异常增高,也可能引发。
2.炎症因素: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如宫腔手术操作后感染、阴道炎上行感染等,可引起子宫内膜息肉形成。有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刮宫等)的女性,发生炎症进而导致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几率相对较高。
3.其他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状态也可能与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相关。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持续刺激子宫内膜;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
三、临床表现
1.异常子宫出血:常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间期出血。例如,原本月经规律的女性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量较前明显增多,或两次月经之间出现少量阴道流血。对于不同年龄段女性表现有所差异,育龄期女性可能主要表现为经量和经期改变,围绝经期女性除经量经期改变外,还可能出现月经紊乱加重的情况。
2.不孕:息肉可能影响受精卵着床,从而导致不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若存在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且长时间未避孕未孕,需考虑该因素。
3.其他: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仅在妇科检查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四、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发现子宫内膜增厚、宫腔内有高回声团等表现,但超声检查可能存在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经阴道超声检查相对经腹部超声检查更清晰,能更准确地观察子宫内膜情况。
2.宫腔镜检查:是诊断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宫腔内情况,明确息肉的数量、大小、位置等,并能在宫腔镜下进行活检以明确病理性质。对于超声检查发现异常或有相关症状的女性,通常建议进行宫腔镜检查。
3.病理检查:宫腔镜下取息肉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息肉是良性还是有其他病变情况,如是否存在恶变等。
五、治疗方式
1.保守治疗:对于无症状且较小的息肉,尤其接近绝经期的女性,可定期随访观察,因为部分息肉可能自行消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监测息肉变化情况。
2.手术治疗
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宫腔镜将息肉切除。适用于有症状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操作需注意差异,育龄期女性要尽量减少对子宫肌层的损伤,以降低对未来生育的影响;围绝经期女性则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手术操作。
根治性手术:对于无生育要求、多次复发的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考虑行子宫切除术,但该手术是最后选择,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六、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1.育龄期女性: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可能影响受孕,导致不孕,即使怀孕后也可能因息肉影响胚胎着床或发育而增加流产风险。所以育龄期女性若发现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应积极评估并处理,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在治疗后要密切监测生育情况,必要时进行助孕治疗。
2.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此阶段女性发生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后,除关注出血等症状外,还需警惕恶变可能。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病理随访非常重要,若发现息肉有异常变化需及时处理。
3.有基础疾病人群: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多发性子宫内膜息肉时,要同时控制基础疾病。肥胖患者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控制血压、血糖,以利于整体病情的控制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