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有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病史询问需关注饮食史(不洁饮食、进食刺激性食物)和接触史(人群接触、旅行史);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细菌感染时白细胞等计数变化,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变化)和粪便常规(粪便性状、病原体检测);鉴别诊断需与细菌性痢疾(粪便特点等不同)、霍乱(症状及粪便特点不同)、急性阑尾炎(腹痛部位及体征不同)等区分。
一、临床表现
1.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多数患者会出现恶心,随后可能发生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可能更易出现频繁呕吐的情况,且可能因呕吐导致脱水等问题。
腹痛腹泻:腹痛多为腹部不适或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不固定。腹泻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多为稀水样或糊状,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幼儿腹泻可能伴有哭闹不安等表现。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体温可在37.5℃-39℃左右,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但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发热时可能体温波动较大,且幼儿可能因发热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乏力:患者会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影响日常活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乏力症状可能会更明显,恢复相对较慢。
二、病史询问
1.饮食史
不洁饮食:询问患者近期是否食用过被细菌、病毒等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海鲜、不洁的瓜果蔬菜等。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较易引发急性胃肠炎。儿童由于好奇心强,可能更易接触到不洁食物,家长需特别关注其饮食情况。
进食刺激性食物:是否进食过大量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胃肠炎。年轻人由于饮食习惯不规律,可能更常出现因进食刺激性食物引发的情况。
2.接触史
人群接触:是否接触过患有急性胃肠炎的患者,因为一些肠道传染病如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儿童之间容易相互传染。
旅行史:近期是否有外出旅行史,尤其是到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旅行,可能因当地饮食、水源等卫生状况不佳而感染病原体引发急性胃肠炎。老年人和儿童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旅行中感染风险可能更高。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常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例如大肠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增高。但儿童的白细胞计数在感染时可能变化不太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淋巴细胞计数: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如轮状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变化可能不显著。
2.粪便常规
粪便性状:可见粪便稀软、有黏液等改变。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能有较多白细胞、脓细胞等。对于儿童,留取粪便标本时需注意操作规范,确保结果准确。
病原体检测:可进行粪便病原体检测,如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致病性细菌感染,病毒检测可发现是否为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检测。
四、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也有腹痛、腹泻、发热等表现,但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症状较明显,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与急性胃肠炎可通过这些特点进行鉴别。儿童患细菌性痢疾时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需仔细区分。
2.霍乱
霍乱有剧烈腹泻、呕吐,多为无痛性腹泻,粪便为米泔水样,可伴有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粪便培养可分离出霍乱弧菌,与急性胃肠炎在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上有明显区别。但在霍乱流行地区需注意鉴别。
3.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初期也可能有恶心、呕吐、腹痛等表现,但腹痛多起始于脐周,逐渐转移至右下腹,且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反跳痛等体征,与急性胃肠炎的腹痛部位及体征不同,可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进行鉴别。儿童急性阑尾炎症状可能不典型,易延误诊断,需提高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