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患儿存在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以及智力、语言、视力、听力等方面的伴随症状。运动发育落后表现为相应月龄运动明显落后;肌张力有增高(肌肉僵硬、被动活动阻力大)和减低(肌肉松软、不能维持正常姿势);姿势异常多样,如角弓反张等;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或出现异常病理反射;约2/3伴智力障碍,1/3-2/3伴语言障碍,部分有视力、听力障碍,各症状相互影响加重患儿困难。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可表现为肌肉僵硬,被动活动肢体时阻力增大。例如,换尿布时婴儿的双腿不易分开,穿衣时上肢难以插入袖子,洗澡时手握拳不易掰开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导致对肌肉的调节异常,使得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对于新生儿来说,若肌张力持续增高,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肢体活动和姿势维持,随着月龄增加,会进一步影响运动功能的正常发展。
肌张力减低:表现为肌肉松软,肢体软弱无力,不能保持正常的姿势。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头后仰,不能正常抬头,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等。肌张力减低可能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减弱,使得肌肉无法正常发挥收缩功能来维持姿势和运动。这种情况在早产儿或有脑部损伤高危因素的新生儿中较为常见,会影响婴儿的运动发育进程,导致其无法达到正常的运动里程碑。
姿势异常
异常姿势多样:常见的有角弓反张(头后仰,背弓起,下肢伸直)、蛙位姿势(下肢外展外旋像青蛙腿)、剪刀步态(行走时双下肢交叉,形似剪刀)等。这些异常姿势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的平衡调节,使得肌肉收缩和舒张不协调,从而导致身体呈现出与正常姿势不同的状态。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姿势异常的表现有所不同,痉挛型脑瘫患儿多表现为肢体的僵硬性异常姿势,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可能出现不自主的、缓慢的、无目的的肢体扭曲样姿势。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新生儿具有觅食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等原始反射,这些反射通常在出生后3-6个月逐渐消失。而脑瘫婴儿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如握持反射在4个月后仍不消失,拥抱反射持续时间过长等。同时,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的病理反射,如2-3个月仍可引出的不对称颈紧张反射等。原始反射的异常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反射弧的功能,通过对这些原始反射和病理反射的检查,可以辅助诊断脑瘫。例如,不对称颈紧张反射的存在会影响婴儿的头部位置和肢体姿势,进而影响其运动功能的正常发展。
智力、语言等方面的伴随症状
智力障碍:约有2/3的脑瘫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表现为智力发育迟缓,对周围环境的认知、理解和反应能力低于同龄正常儿童。这是因为脑部病变不仅影响了运动功能,还涉及到大脑的认知、语言等多个功能区域。不同年龄段的脑瘫患儿智力障碍的表现有所不同,新生儿期可能表现为对声音、光线等刺激的反应不敏感;婴幼儿期可能出现认知能力落后,如不能正确识别物体、人物等;学龄期则可能在学习能力、注意力等方面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语言障碍:约有1/3-2/3的脑瘫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表现为发音不清、说话晚、失语等。这是由于脑部病变影响了语言中枢或与语言相关的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语言功能受损。例如,痉挛型脑瘫患儿可能因为口咽部肌肉运动不协调而出现发音困难,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可能因为不自主的运动而影响语言的流畅表达。在婴幼儿期,语言障碍可能表现为不能正常发出语音,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词汇量少、语句不连贯等情况,这会进一步影响患儿的社交和学习能力。
视力、听力障碍:部分脑瘫患儿可能伴有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眼球运动障碍等;也可能存在听力障碍,表现为对声音的反应迟钝等。视力和听力的异常也是因为脑部病变累及了相关的感觉传导通路或视觉、听觉中枢。例如,脑部病变影响了视神经或视中枢,就可能导致视力问题;影响了听神经或听中枢,则会出现听力障碍。这些伴随症状会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患儿的生活和学习困难,需要综合进行评估和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