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酸中毒是一种代谢性酸中毒,特征是血液乳酸浓度>5mmol/L且动脉血pH<7.35,由乳酸生成过多或清除减少致,常见病因有组织缺氧、药物因素、遗传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有深大呼吸、消化道及神经症状,诊断靠血液生化和血气分析,治疗需纠正病因、纠正酸中毒、支持治疗,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乳酸的代谢机制
乳酸主要由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生成,在正常情况下,乳酸在肝脏通过糖异生途径转化为葡萄糖,同时也可被肌肉等组织摄取利用,维持动态平衡。当各种原因导致乳酸生成过多或清除减少时,就会引起乳酸酸中毒。
二、常见病因
1.组织缺氧:
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时,肌肉组织相对缺氧,糖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加。例如,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后可能出现轻度乳酸升高,但一般可自行恢复。
病理性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心力衰竭等,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细胞缺氧,糖酵解增强,乳酸生成增多。如感染性休克时,细菌毒素等因素影响,组织缺氧,乳酸产生增加。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影响乳酸代谢,如双胍类降糖药(二甲双胍),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下,二甲双胍排泄减少,可在体内蓄积,干扰乳酸代谢,增加乳酸酸中毒风险。长期大量服用乙醇也可能影响乳酸代谢,增加乳酸酸中毒发生几率,因为乙醇代谢过程中会影响相关酶的活性,干扰乳酸的正常转化。
3.遗传代谢性疾病:如丙酮酸羧化酶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可导致体内乳酸代谢相关酶缺陷,使乳酸生成和代谢失衡,引发乳酸酸中毒。这种情况在儿童中可能因遗传因素发病,由于先天性酶的缺陷,从婴儿期等早期阶段就可能出现乳酸酸中毒相关症状。
三、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深大呼吸(库斯莫尔呼吸),这是机体试图通过增加通气来排出二氧化碳,纠正酸中毒的表现。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严重时可出现神志模糊、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不同年龄段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乳酸酸中毒发生时可能更快出现意识改变等严重表现;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乳酸酸中毒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易被原发病掩盖。
四、诊断方法
1.血液生化检查:测定血液乳酸浓度,若>5mmol/L,同时动脉血pH<7.35,碳酸氢根降低等可辅助诊断乳酸酸中毒。
2.血气分析:通过血气分析明确酸中毒的程度,如pH值、碳酸氢根、碱剩余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有助于判断乳酸酸中毒的严重程度。
五、治疗原则
1.纠正病因:积极治疗引起乳酸酸中毒的原发病,如抗休克治疗纠正组织缺氧,调整药物使用等。对于由药物引起的乳酸酸中毒,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2.纠正酸中毒: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纠正酸中毒方法,轻度乳酸酸中毒可通过纠正病因等措施使机体自身代偿纠正;严重时可能需要补充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但使用时需谨慎,因为大量使用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
3.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机体重要脏器的灌注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理特点,在支持治疗时更要注意液体量、电解质比例等的精确调整,以符合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其他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发生乳酸酸中毒时,因其代谢和代偿能力与成人不同,病情变化可能更快,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乳酸水平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液体的合理补充,避免过多或过少输液对儿童机体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乳酸代谢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发生乳酸酸中毒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在纠正酸中毒和治疗原发病时,需更加谨慎,避免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风险,同时要关注其肝肾功能对治疗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影响。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本身存在糖代谢紊乱等情况,更容易发生乳酸酸中毒,尤其是服用双胍类药物的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循用药指征,定期监测乳酸水平,在出现感染、脱水等情况时要密切关注乳酸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