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糖尿病是妊娠中晚期女性易患的,发病与孕期激素致胰岛素抵抗等有关,多数无症状,可通过OGTT诊断,需生活方式干预或胰岛素治疗,对妊娠有不良影响且产后易发展为永久性糖尿病;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1型因自身免疫等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与多种因素相关,可通过血糖等诊断,1型需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早期可生活方式干预或口服降糖药,有生育计划糖尿病女性孕前需控糖,儿童糖尿病要合理管理避免低血糖等。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等。1型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自身免疫等因素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到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相关。
发病人群
妊娠糖尿病:主要发生在妊娠中晚期的女性,尤其是有家族糖尿病史、肥胖、既往有不良妊娠结局(如巨大儿分娩史等)的孕妇。
糖尿病:1型糖尿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少年;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随着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也有年轻化趋势,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易患。
临床表现
妊娠糖尿病:多数孕妇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可能出现口渴、多饮、多尿等,但症状相对不典型,部分孕妇可能在孕期产检时发现血糖异常。
糖尿病: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者是在健康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发现血糖升高,也可能有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表现。
对妊娠的影响
妊娠糖尿病:可增加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感染(如泌尿系统感染、生殖道感染等)的风险,还可能导致羊水过多、巨大儿,增加难产、剖宫产的几率,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会升高。对胎儿的影响包括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等。
糖尿病:孕前未控制好血糖的糖尿病孕妇,妊娠不良结局风险更高,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生率更高,胎儿畸形发生率增加,还可能出现胎儿生长过度、流产、死胎等情况,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
诊断标准
妊娠糖尿病:通常在妊娠24-28周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5.1mmol/L,或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有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即可诊断。
糖尿病:1型糖尿病主要依靠血糖、胰岛素及C肽等检测来诊断,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加上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2小时血糖≥11.1mmol/L可诊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与1型糖尿病类似,但更多是结合病史、血糖、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等综合判断。
管理与治疗
妊娠糖尿病:首先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合理控制饮食(根据孕妇体重、孕周等计算热量摄入,保证营养均衡,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比例等)、适当运动(如孕妇适合的散步等),多数孕妇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若血糖控制不佳则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因为口服降糖药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糖尿病: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口服降糖药治疗,如二甲双胍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禁忌或需谨慎使用),当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或出现并发症时也需要胰岛素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糖尿病孕妇:孕期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定期产检,关注胎儿生长发育情况,产后要筛查是否发展为永久性糖尿病,并且在以后的妊娠中再次发生妊娠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糖尿病患者:无论是1型还是2型,都需要长期管理,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对于有生育计划的糖尿病女性(尤其是2型糖尿病),需要在孕前将血糖控制良好,减少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合理安排饮食、运动和胰岛素治疗,保证生长发育需求,同时要避免低血糖等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