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的处理包括清创处理以清除坏死组织等创造良好愈合环境,控制感染可局部冲洗、用抗菌药物及全身用抗菌药物,创面湿敷可用生长因子类或中药湿敷剂,伤口包扎根据渗液情况选合适敷料并注意包扎要求,还需改善循环(用药物、抬高患肢、适当运动)和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摄入、必要时肠内或肠外营养),不同年龄患者处理需结合自身情况。
方法:对于表浅的坏死组织,可使用无菌剪刀等器械小心剪除;对于较深的伤口,可能需要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清创,如采用超声清创等方法,超声清创能更精准地去除坏死组织且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足合并感染但组织情况较复杂的患者,不同年龄、病史的患者均可采用,但需注意操作的无菌原则和轻柔操作以避免加重损伤。
控制感染
局部处理:
伤口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含氯己定等的溶液进行伤口冲洗,生理盐水冲洗可清除伤口表面的污垢和部分细菌,含氯己定溶液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能有效减少伤口局部的细菌数量,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儿童需注意避免误吸等情况。一般每天可根据伤口污染情况进行1-2次冲洗。
抗菌药物局部应用:可根据伤口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局部抗菌药物,如莫匹罗星软膏等,对于有感染迹象但尚未明确细菌种类的伤口,可先选用广谱抗菌的局部制剂,不同年龄患者使用局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剂型等是否合适,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被误服的剂型。
全身抗感染治疗:
适用情况:当伤口感染较严重,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或局部感染有扩散趋势时,需全身应用抗菌药物。根据病原菌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如对于常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头孢类等抗菌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过敏史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选择需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生理特点,儿童应避免使用对骨骼发育等有影响的某些抗菌药物。
创面湿敷
药物选择及作用:
生长因子类: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能促进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加速创面愈合,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创面,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但其使用需在正规医疗操作下进行。
中药湿敷剂:一些具有去腐生肌等作用的中药湿敷剂也可用于糖尿病足伤口,需根据中医辨证等情况合理选用,对于有中药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中药湿敷剂时要注意药物成分及可能的不良反应。
伤口包扎
敷料选择:
渗液少的伤口:可选用透气性好的无菌纱布进行包扎,如单层或多层纱布覆盖,能起到保护伤口、吸收少量渗液的作用,不同年龄患者均可使用,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
渗液多的伤口:可选用吸收性强的敷料,如藻酸盐敷料等,藻酸盐敷料能有效吸收伤口渗液,保持伤口湿润环境,利于创面愈合,对于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渗液较多的患者较为适用,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根据伤口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吸收程度的藻酸盐敷料。
包扎要求:包扎要确保伤口被妥善覆盖,避免受到外界污染,同时要注意观察包扎部位的血液循环情况,对于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由于可能存在血管病变等情况,更要密切关注包扎后的肢体远端血运,如颜色、温度等,儿童患者包扎时要注意避免过紧影响肢体发育。
改善循环与营养
改善循环:
对于有血管病变的患者:可根据病情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已酮可可碱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专业医生依据患者整体情况的判断),同时可通过抬高患肢等方法促进血液回流,不同年龄患者改善循环的措施需结合其基础疾病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还需考虑合并症对循环改善措施的耐受性等。
适当运动:在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适当进行下肢运动,如散步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活动能力),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但要注意避免运动导致伤口进一步损伤。
营养支持:
保证蛋白质摄入:糖尿病足患者往往存在营养状况不佳,需保证足够蛋白质摄入,可通过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对于不能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可能需要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不同年龄患者营养支持的方式和摄入量需根据其年龄、体重、病情等进行个体化调整,儿童患者要保证足够的营养以支持生长发育和伤口愈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