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有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儿童易感染是因免疫系统不完善、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环境因素及基础疾病影响。
一、常见的病毒种类
儿童病毒性肺炎的病原体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病毒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可造成小流行。腺病毒肺炎曾是我国小儿重症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尤其在北方多见于冬春季;流感病毒中的甲型流感病毒常可引起爆发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多呈局部流行或散发,丙型流感病毒一般只引起散发;副流感病毒可引起小儿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以婴幼儿多见。
(一)呼吸道合胞病毒
该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可通过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婴幼儿感染后病情相对较重,主要侵犯细支气管及肺泡,导致细支气管黏膜水肿、坏死,黏液分泌增多,引起细支气管堵塞,出现喘息、气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病毒对肺部组织的直接损伤以及引发的免疫反应有关,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该病毒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严重影响。
(二)腺病毒
腺病毒为双链DNA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接触传播。不同血清型的腺病毒引起的病情严重程度有所差异,3、7型腺病毒常可引起重症肺炎。腺病毒感染后可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坏死,导致肺部出现广泛的炎症病变,可累及多个肺叶,临床表现为高热、咳嗽、呼吸困难等,部分患儿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如嗜睡、腹泻等,年龄较小的儿童感染后发生重症肺炎的风险更高,因为他们的肺部组织相对娇嫩,免疫系统应对能力相对不足。
二、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传播: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会产生含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群吸入这些飞沫后即可被感染。例如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聚集的场所,空气飞沫传播是病毒性肺炎常见的传播方式。
2.密切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也可引起感染。比如儿童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等,然后用手触摸自己的脸部,就可能导致病毒进入体内引发感染。尤其是在家庭环境中,如果有家庭成员感染了病毒性肺炎,儿童与感染者密切接触,就容易被传染。
三、儿童易感染的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母体传递的免疫球蛋白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逐渐降低,而自身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能力较弱,因此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差,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而发生肺炎。
2.呼吸道解剖生理特点:儿童的呼吸道相对狭窄,气道黏膜柔嫩,血管丰富,一旦受到病毒感染,容易发生充血、水肿,导致气道堵塞,从而引发肺炎。而且儿童的咳嗽反射相对较弱,不能有效地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排出,使得病毒更容易在肺部定植和繁殖。例如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管腔较细,黏液分泌较少,纤毛运动较差,清除异物的能力比成人弱,这就为病毒在呼吸道内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3.环境因素:儿童如果处于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空气中病毒的浓度相对较高,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此外,气温的变化也可能影响儿童的呼吸道抵抗力,当气温骤降时,儿童的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病毒性肺炎。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儿童户外活动减少,室内空气不流通,病毒更容易传播,导致儿童病毒性肺炎的发病率升高。
4.基础疾病影响:如果儿童本身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免疫缺陷病等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其机体的抵抗力,使儿童更容易发生病毒性肺炎,而且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例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由于心肺功能较差,肺部血液循环相对不畅,容易导致肺部淤血,为病毒的繁殖创造了条件;营养不良的儿童体内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A等,会影响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使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弱,增加病毒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