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是机体水分摄入远超排出致潴留、血浆渗透压下降及循环血量增多的病理状态,其发生机制与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水盐平衡失常有关,常见病因包括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肾功能不全、摄入水分过多等,临床表现分急性和慢性,诊断靠病史采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需立即停水分摄入、促排出、纠正电解质紊乱,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需特别注意相关饮水等事项。
一、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水盐平衡由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肾脏通过对水的重吸收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当短时间内大量饮水或机体排水功能出现障碍时,水分在体内蓄积。例如,抗利尿激素(ADH)分泌过多、肾功能不全导致排水减少等情况,都可能打破水盐平衡的稳态,进而引发水中毒。
二、常见病因
1.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某些疾病状态下会导致ADH分泌异常增多,如颅脑外伤、颅内肿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可使下丘脑-神经垂体功能紊乱,ADH分泌增多,肾脏重吸收水增加,从而引起水潴留。
药物因素也可能导致ADH分泌增多,比如一些抗精神病药物等。
2.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肾脏的滤过功能严重下降,水分排出显著减少,容易引起水中毒。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如果肾小球滤过率极度降低,也会出现水钠潴留的情况,进而发展为水中毒。
3.摄入水分过多: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剧烈运动后大量饮用淡水而未适当补充盐分,或者精神性饮水障碍患者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超过了肾脏的排泄能力,就可能导致水中毒。
三、临床表现
1.急性水中毒:
起病急骤,由于脑细胞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患者会出现头痛、呕吐、躁动、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时可发生脑疝,危及生命。例如,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后,可能迅速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相关表现,如剧烈头痛逐渐加重,伴有喷射性呕吐等。
2.慢性水中毒:
症状相对隐匿,可能表现为体重增加、乏力、嗜睡等非特异性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的相关表现,如肌肉痉挛、恶心、呕吐等。比如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水中毒时,会逐渐出现体重缓慢增加,同时伴有全身乏力、精神不振等情况。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水情况、疾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等)以及用药史等,了解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水中毒的相关因素。
2.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见血钠降低,血清钠浓度可低于130mmol/L,同时血浆渗透压降低。
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等可因血液稀释而降低。
3.影像学检查:对于怀疑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导致ADH分泌过多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脑病变。
五、治疗原则
1.立即停止水分摄入:一旦怀疑水中毒,应立即停止摄入水分,避免病情进一步加重。
2.促进水分排出: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使用利尿剂来增加水分排出,如呋塞米等,但需要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对于肾功能不全导致水中毒的患者,可能需要采用透析治疗来清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3.纠正电解质紊乱:针对低钠血症,可适当补充高渗盐水,但要注意补充的速度和量,避免纠正过快导致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等严重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肾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水的调节能力较弱。例如,婴幼儿如果过量喂养含糖量过高的水或一次性大量饮水,更容易发生水中毒。家长应注意合理喂养,按照儿童的年龄和需求适当给予水分,避免过量饮水。
2.老年人:老年人的肾功能逐渐减退,对水的排泄能力下降。同时,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老年人发生水中毒的风险。老年人应密切关注自己的饮水情况,遵循少量多次饮水的原则,如有基础疾病应积极治疗,定期监测电解质等指标。
3.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受限,水钠潴留的风险较高;患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本身排水能力就差,更容易发生水中毒。这类人群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水分摄入和治疗基础疾病,一旦出现异常饮水后不适等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