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全身及其他症状,消化系统有腹泻(排便次数多、粪便不成形,与肠道炎症致蠕动快、吸收紊乱有关,不同患者频率异)、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隐痛胀痛,部分排便前加重、后缓解,发生率高与炎症刺激、痉挛等有关);全身有消瘦(肠道炎症影响营养消化吸收致体重下降,儿童青少年影响生长发育,老人易并发他病,炎症控制营养改善体重可恢复)、乏力(全身疲倦、活动耐力降,因慢性炎症耗能、营养吸收不良,儿童活动少,老人增意外风险,程度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其他有黏液便或脓血便(粪便带黏液,严重脓血便,需与他病鉴别,比例约50%-60%)、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儿童频繁如厕量少,老人影响生活质量,活动期常见,比例约30%-40%)。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
是慢性结肠炎常见症状之一。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粪便不成形,可为稀糊状、水样便等。其发病机制与肠道炎症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吸收功能紊乱有关。不同患者腹泻频率有所差异,部分患者可能每天排便3-5次,严重者可达10次以上。年龄较小的儿童患慢性结肠炎时,腹泻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对于老年患者,频繁腹泻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例如,有研究表明,在慢性结肠炎患者中,约70%-80%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且腹泻情况与肠道炎症的活动程度相关,炎症越重,腹泻往往越频繁。
2.腹痛
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疼痛较轻,可耐受;有的则疼痛较明显。疼痛具有一定规律性,部分患者在排便前腹痛加重,排便后可缓解。对于女性患者,需注意与妇科疾病引起的腹痛相鉴别;儿童患者腹痛时可能难以准确表述,家长需密切观察其行为表现,如是否有哭闹、腹部蜷缩等情况;老年患者腹痛可能掩盖其他严重病情,需提高警惕。
临床观察发现,慢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发生率较高,约60%-70%的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且腹痛与肠道的炎症刺激、肠道痉挛等因素有关。
二、全身症状
1.消瘦
由于肠道炎症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的情况。长期慢性结肠炎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消瘦可能影响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对于老年人,消瘦会导致机体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更容易并发其他疾病。一般来说,随着肠道炎症的控制,营养吸收改善,体重可逐渐恢复,但如果炎症持续不缓解,消瘦会持续加重。
研究显示,慢性结肠炎患者中约40%-50%存在不同程度的消瘦,体重下降幅度个体差异较大,轻者可能每月下降1-2kg,重者下降速度更快。
2.乏力
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这是因为慢性炎症消耗机体能量,且营养吸收不良导致机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儿童患者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不愿意玩耍等;老年患者乏力会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增加跌倒等意外发生的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慢性结肠炎患者中约60%左右存在乏力症状,乏力程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疾病活动期乏力往往更明显。
三、其他症状
1.黏液便或脓血便
粪便中可带有黏液,严重时可出现脓血便。黏液是肠道炎症导致肠黏膜分泌增加的产物,脓血便则是肠黏膜受到炎症破坏、出血后混合在粪便中形成的。对于儿童患者,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时需注意与感染性腹泻等疾病鉴别;女性患者要考虑是否合并妇科炎症等情况对肠道的影响;老年患者出现此类症状需警惕肠道肿瘤等严重疾病的可能。
临床中,慢性结肠炎患者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的比例约为50%-60%,通过粪便常规检查等可以发现黏液和脓血的存在,进一步辅助诊断慢性结肠炎。
2.里急后重
患者有排便不尽感,总是感觉肛门坠胀,想要排便但又排不出多少。这是由于直肠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直肠黏膜感受器敏感性增高所致。儿童患者里急后重可能表现为频繁去厕所但每次排便量少;老年患者由于肛门括约肌功能等方面的因素,里急后重可能会给生活带来较大不便,影响其生活质量。
一般来说,慢性结肠炎患者中约30%-40%会出现里急后重症状,该症状在疾病活动期相对更为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