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如沙门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饮食因素(食物不洁、暴饮暴食)、药物因素(非甾体类抗炎药损伤黏膜、抗生素致菌群失调)及其他因素(寒冷刺激使胃肠血管收缩、过敏食物引发胃肠过敏反应)。
一、感染因素
(一)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感染途径
沙门菌:常通过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引起感染。例如,未煮熟的禽肉中可能携带沙门菌,人食用后就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沙门菌进入人体后,会侵袭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反应,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
大肠杆菌:某些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可导致急性肠胃炎。污染的水源、不洁的蔬菜等都可能携带大肠杆菌,当人体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后,大肠杆菌在肠道内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表现。
志贺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接触被志贺菌污染的手、物品或食物等。志贺菌感染肠道后,会侵入结肠上皮细胞,引起黏膜炎症、溃疡,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二)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情况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急性肠胃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多发生在秋冬季节。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感染肠道后,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破坏细胞功能和结构,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患儿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诺如病毒:可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社区等人群密集场所引起暴发流行。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诺如病毒污染的物品传播。诺如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起胃肠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病程一般较短,但传染性较强。
二、饮食因素
(一)食物不洁
1.食物被污染情况
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食物。例如,变质的食物中可能滋生大量细菌,如肉、海鲜等食物保存不当,放置时间过长就会变质,食用后易引发急性肠胃炎。
进食了被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水果等,这些残留的农药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发炎症反应,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二)暴饮暴食
1.对胃肠道的影响
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加重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胃肠道需要分泌大量的消化液来消化食物,过度的消化负担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受损,胃肠蠕动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急性肠胃炎。例如,一次性吃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可能出现腹胀、腹痛、呕吐等急性肠胃炎表现。
三、药物因素
1.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一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长期或大量服用可能会损伤胃肠道黏膜,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进而引发急性肠胃炎。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体内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肠道黏膜有保护作用,所以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容易破坏胃肠道黏膜的保护屏障,引发炎症反应。
某些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导致急性肠胃炎。例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一些有害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等急性肠胃炎症状。
四、其他因素
(一)寒冷刺激
1.对胃肠道的影响
腹部受凉后,胃肠道血管会发生收缩,导致胃肠道黏膜缺血缺氧,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降低,同时也会使胃肠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急性肠胃炎。尤其是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因腹部着凉而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如腹痛、腹泻等。
(二)过敏因素
1.食物过敏引发肠胃炎
部分人对某些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蛋白质过敏、对海鲜过敏等。当食用了过敏食物后,胃肠道会发生过敏反应,出现黏膜水肿、炎症等改变,进而引发急性肠胃炎,表现为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例如,对牛奶过敏的人饮用牛奶后,很快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过敏休克表现,但胃肠道症状是急性肠胃炎的常见表现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