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胆囊管梗阻(结石、非结石性因素致梗阻引发炎症)、细菌感染(原发或继发感染加重炎症)、化学性刺激(胆汁成分改变、胰液反流刺激)、年龄与性别因素(年龄致功能减退等,女性因激素水平易发病)、生活方式因素(高脂高胆固醇饮食、缺乏运动易引发)、病史因素(既往胆道疾病史、其他系统疾病史易增加发病风险)。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因素:约90%的慢性胆囊炎由胆囊结石引起。结石可阻塞胆囊管或嵌顿于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胆囊黏膜,导致胆囊黏膜的炎症、糜烂等改变,进而引发慢性炎症反应。结石长期存在还会持续刺激胆囊壁,使胆囊壁反复发生炎症-修复过程,最终导致胆囊壁纤维化、增厚,功能减退。例如,有研究发现,在慢性胆囊炎患者中,通过超声等检查手段可发现多数患者存在胆囊结石。
2.非结石性因素:如蛔虫、华支睾吸虫等寄生虫偶尔也可进入胆囊管或胆管,造成梗阻,从而引发胆囊的慢性炎症。蛔虫进入胆囊管后,其机械性刺激以及虫体分泌的物质可引起胆囊的炎症反应,长期存在可导致胆囊慢性病变。
二、细菌感染
1.原发感染:部分患者可能初始就存在胆囊的细菌感染。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淋巴途径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至胆囊。例如,当身体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胆囊的炎症。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菌等。
2.继发感染:在胆囊管梗阻的基础上,胆汁排出不畅,胆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在胆囊内大量繁殖,进一步加重胆囊的炎症反应,使炎症由急性转为慢性。例如,胆囊管梗阻后,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改变,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细菌大量繁殖引发感染,导致慢性胆囊炎的持续存在。
三、化学性刺激
1.胆汁成分改变:当胆囊管梗阻时,胆汁中的胆盐、磷脂酰胆碱等成分比例失调,高浓度的胆盐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长期的化学性刺激可导致胆囊壁反复发生炎症改变,逐渐发展为慢性胆囊炎。研究表明,胆囊管梗阻后胆汁中的成分变化会持续刺激胆囊壁,引发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导致胆囊的慢性炎症状态。
2.胰液反流:当胰胆管连接部异常时,胰液可反流进入胆囊。胰液中的胰酶等成分可损伤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长期的胰液反流可导致胆囊的慢性炎症病变。例如,某些先天性胰胆管连接部畸形的患者,容易出现胰液反流进入胆囊,进而引发慢性胆囊炎。
四、年龄与性别因素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的功能逐渐减退,胆囊壁的弹性降低,胆汁的排空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胆囊管梗阻等情况,从而增加慢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老年人胆囊黏膜的修复能力也相对较弱,炎症一旦发生,更易转为慢性。
2.性别:女性患慢性胆囊炎的几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女性在妊娠、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导致胆汁排出不畅,增加胆囊感染和炎症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统计发现,女性慢性胆囊炎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五、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是慢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脂、高胆固醇饮食可导致胆汁中胆固醇等成分含量升高,容易形成胆囊结石,进而引发慢性胆囊炎。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人群,患慢性胆囊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2.缺乏运动:缺乏运动可导致胆囊的收缩功能减弱,胆汁排空延迟,容易引起胆汁淤积,增加胆囊感染和炎症的发生风险。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胆囊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慢性胆囊炎的发病几率可能增加。
六、病史因素
1.既往胆道疾病史:有过急性胆囊炎发作史的患者,在急性炎症消退后,胆囊壁可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容易发生慢性炎症的迁延不愈。例如,急性胆囊炎经过治疗后,胆囊的结构和功能未完全恢复,后续容易发展为慢性胆囊炎。
2.其他系统疾病史:某些全身性疾病可能影响胆囊的功能,增加慢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可能影响胆囊的神经-肌肉功能,导致胆囊收缩异常,胆汁排出不畅,容易引发胆囊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