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是因胆囊内结石刺激黏膜致炎的疾病,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临床表现有腹痛、消化道症状、发热及相应体征,诊断靠B超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一般、抗感染)和手术(胆囊切除),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预防。
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
年龄与性别: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会增加。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以及年龄增长过程中胆囊功能的变化等因素有关。例如,女性在生育期等特殊生理阶段,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胆汁的成分和胆囊的收缩功能,增加结石形成风险;老年人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汁容易淤积,从而促进结石形成。
生活方式:高脂、高热量饮食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摄入高脂、高热量食物会使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等成分比例失调,容易形成结石。另外,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胆囊的收缩排空功能,导致胆汁淤积,增加结石形成几率。比如,长期久坐、缺乏体育锻炼的人群,胆囊收缩功能相对较弱,胆汁排出不畅,容易引发结石性胆囊炎。
病史因素:某些基础疾病也与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生相关,如糖尿病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等原因,胆汁成分可能发生改变,容易形成结石;还有肝硬化患者,其肝脏对胆汁的代谢等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
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症状:
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右上腹隐痛或胀痛,疼痛可向右肩部或背部放射。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往往会加重。这是因为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需要收缩排空来消化脂肪,而结石存在会阻碍胆囊的正常收缩排空,从而引起疼痛。
消化道症状: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不良的症状。由于胆囊炎症影响了胆汁的正常排泄,进而影响了食物的消化过程,导致消化道出现不适。
发热:如果胆囊炎症较重,可能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这是身体对炎症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刺激机体产生发热等表现。
体征:右上腹可有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即检查者将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左手拇指置于右肋下缘与腹直肌外缘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在吸气过程中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则为Murphy征阳性)。
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诊断结石性胆囊炎的首选方法。B超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的大小、形态以及胆囊内是否有结石等情况。如果发现胆囊内有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且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即可诊断为胆囊结石,同时还能观察胆囊壁是否增厚等炎症表现。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可考虑进行CT或MRI检查。CT和MRI能够更精确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炎症累及的范围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胆汁分泌,缓解胆囊的负担;同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尝试通过调整饮食,避免进食高脂、油腻食物,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
抗感染治疗:如果存在胆囊炎症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例如,对于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
手术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治疗结石性胆囊炎的主要手术方式。对于有症状的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尤其是反复发作腹痛、伴有胆囊结石较大等情况,一般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
结石性胆囊炎的预防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同时,要加强体育锻炼,每周保持一定时间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以促进胆囊的收缩排空功能,减少胆汁淤积。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腹部B超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结石等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尤其是有结石性胆囊炎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有家族史等人群,更要定期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