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多数轻症患儿有自限性可自愈,但少数会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不同人群不治疗情况不同,家庭护理对不治疗患儿很重要,包括隔离休息、口腔皮肤护理、体温监测降温、饮食护理等。
一、普通型手足口病不治疗的恢复情况
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可能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在不进行特殊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机体的免疫系统会逐渐发挥作用来对抗病毒。一般发热会在1-2天内开始消退,皮疹也会在数天内逐渐干涸、结痂、消退,整体病情逐渐缓解,身体逐步恢复健康。例如,研究表明,大部分无并发症的手足口病患儿依靠自身机体的免疫调节,无需药物干预也能顺利度过病程。
二、重症手足口病不治疗的严重后果
1.神经系统受累: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无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发展为脑炎、脑膜炎等,严重时可导致抽搐、昏迷,甚至危及生命。有临床研究显示,手足口病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的患儿中,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死率相对较高。
2.呼吸系统受累:患儿可能出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等症状。若不治疗,病情会迅速进展,可能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呼吸功能,导致缺氧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3.循环系统受累: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等。若不及时干预治疗,可能会出现心功能衰竭等严重循环系统问题,危及患儿生命。
三、不同人群手足口病不治疗的特殊情况
(一)儿童群体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对于手足口病的耐受能力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即使最初症状看似较轻,也需要密切观察。因为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若不治疗,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例如,6个月-3岁的婴幼儿患手足口病时,家长需格外留意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变化以及皮疹情况等,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年长儿童:年长儿童相对婴幼儿来说,免疫系统稍强一些,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年长儿童可能会主诉身体不适等情况,但仍需要关注病情发展,部分年长儿童也可能在不治疗的情况下出现病情反复或发展为重症的情况。
(二)特殊病史儿童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免疫缺陷病等的儿童,患手足口病后不治疗的风险更高。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患儿的机体功能,使得患儿对抗疾病的能力下降,病情更容易向重症方向发展。例如,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其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较弱,肠道病毒更容易在体内肆虐,导致病情难以自行恢复,且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四、家庭护理对不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重要性
即使手足口病患儿不进行特殊的抗病毒等治疗,家庭护理也至关重要。
1.隔离休息:让患儿隔离休息,避免交叉感染。一般需要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左右。这样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患儿在相对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休息,促进身体恢复。
2.口腔护理: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于口腔内有疱疹或溃疡的患儿,可使用温水或淡盐水擦拭口腔,以减轻疼痛,防止继发感染。例如,用消毒棉球蘸取适量生理盐水轻轻擦拭口腔患处,每天可进行数次。
3.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衣着宽松、柔软,避免摩擦皮疹。对于皮疹处,可涂抹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瘙痒等不适。如皮疹有破溃,要注意保持局部干燥,防止感染。
4.体温监测与降温:密切监测患儿体温,若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适用于大多数患儿,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低体温,避免过度使用退热药物对儿童机体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尤其是低龄儿童应优先选择非药物的退热方式。
5.饮食护理:给予患儿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烫的食物,以免加重口腔疼痛。保证患儿摄入足够的水分,防止脱水。例如,可给患儿提供小米粥、蔬菜汤、果汁等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