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病程短,多由突然不洁饮食或急性感染引起,有突发阵发性脐周绞痛、频繁稀水样便等症状,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常规依感染类型有相应变化;慢性肠炎病程长,由多种原因致,有慢性反复发作隐痛、排便不固定等症状,粪便常规有少量相关成分,结肠镜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表现,钡剂灌肠可辅助诊断。
一、病程时长区分
1.急性肠炎
病程较短,通常在数天内,一般不超过3-4周。多是由于突然摄入不洁食物、急性感染(如细菌、病毒等感染肠道)等因素引起。例如,因食用被大肠杆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在1-2天内就出现腹痛、腹泻等急性肠炎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因感染等因素较快出现急性肠炎表现。对于成年人,若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也可能在短时间内突发急性肠炎。
2.慢性肠炎
病程较长,一般病程超过2-3个月。多是由急性肠炎迁延不愈、肠道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等多种原因导致。比如,一些患者急性肠炎后没有得到规范治疗,病情反复,逐渐发展为慢性肠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慢性肠炎情况,而且病情可能更易反复。长期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等的人群,也较易患慢性肠炎。
二、症状表现区分
1.急性肠炎
腹痛:多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以脐周较为常见。疼痛程度相对较剧烈。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导致阵发性收缩而出现明显腹痛。儿童患急性肠炎时,可能因无法准确表达疼痛,但会表现出哭闹不安、频繁扭动身体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肠道神经相对敏感,对疼痛的感受更明显。
腹泻:排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多为稀水样便,可伴有黏液,但一般没有脓血(若有脓血需警惕其他更严重情况)。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腹泻症状较为突出,大便稀水样,次数频繁。成年人患急性肠炎时,腹泻症状可能相对成年人自身的正常排便习惯有明显改变,而儿童由于肠道蠕动快等特点,腹泻表现可能更急更重。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刺激胃肠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
2.慢性肠炎
腹痛:多为慢性反复发作的隐痛,疼痛程度相对较轻,部位不固定,可在脐周或下腹部等。比如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慢性肠炎,腹痛多为隐痛。老年人患慢性肠炎时,腹痛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有时仅表现为腹部不适,这与老年人感觉神经相对迟钝有关。
腹泻:排便次数相对不太固定,可时轻时重,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糊状便等,部分患者可伴有黏液,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少量脓血。例如炎症性肠病导致的慢性肠炎,可能会出现黏液脓血便。长期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慢性肠炎时,腹泻症状可能与他们的饮食、作息等因素密切相关,如长期吃辛辣刺激食物的人,可能腹泻症状在进食刺激性食物后加重。
其他症状:可能伴有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病程较长者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老年人由于身体代谢等功能下降,慢性肠炎导致的全身症状可能更易出现,如消瘦、乏力等表现可能更明显,需要更关注营养状态的维持。
三、辅助检查区分
1.急性肠炎
粪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一般没有或仅有少量红细胞,若有细菌感染,可培养出相应致病菌。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粪便常规中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升高。对于儿童患者,粪便标本的采集需要特别注意规范,以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因为儿童的粪便特点可能因年龄等因素有所不同。
血常规:若为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升高;若为病毒感染,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
2.慢性肠炎
粪便常规:可能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黏液等,如炎症性肠病患者粪便中可出现黏液脓血。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肠炎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如慢性肠炎患者可能出现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表现。对于老年人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要更充分的肠道准备,且要密切关注检查过程中的耐受性,因为老年人可能存在肠道蠕动功能相对减弱等情况。
钡剂灌肠检查:可辅助诊断慢性肠炎,可见肠道黏膜皱襞紊乱、粗细不均等表现,但不如结肠镜直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