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等病因,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依罗马Ⅳ标准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心理、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肠道动力异常:患者肠道动力可出现异常,如结肠传输时间改变。部分患者结肠传输加快,表现为腹泻型;部分患者结肠传输减慢,导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例如,有研究发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通过时间明显缩短。
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内脏感觉阈值降低,对正常的肠道腔内刺激(如气体、粪便等)产生过强的反应,导致腹痛等症状。这种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有关。
肠道感染:部分患者在肠道感染治愈后发生肠易激综合征,提示肠道感染可能是诱发因素之一。例如,某些细菌、病毒感染后,肠道黏膜受到损伤,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影响肠道功能。
肠道菌群失调: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菌群组成与健康人不同,可能存在有益菌减少,有害菌增多的情况。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以及免疫功能,从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患者的精神状态可影响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节,如导致肠道动力改变、内脏敏感性增加等。例如,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下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疼痛性质多样,程度不一,一般在排气或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腹痛与进食有关,如进食后诱发。
排便习惯改变
腹泻型:排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日3-5次左右,多为稀糊状便,也可呈松散水样便,排便前后腹痛症状有所缓解。
便秘型: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可呈羊粪状或细杆状,排便次数减少,可每周排便1-2次或更少。
混合型:腹泻与便秘症状交替出现。
粪便性状异常:腹泻型患者粪便多为糊状,可见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表面可附黏液。
其他消化道症状:可伴有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
三、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症状,合并以下2项或多项:
排便后症状改善;
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发作时伴有粪便性状(外观)改变。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四、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根据患者的类型进行饮食调整。对于腹泻型患者,应避免食用可能诱发腹泻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高纤维食物等;对于便秘型患者,可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但要注意逐渐增加摄入量,让肠道有适应过程。
心理调节:对于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可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相互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缓解症状。例如,对于焦虑、抑郁的患者,通过心理干预可改善肠道功能和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肠道功能,缓解症状。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选择药物。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便秘型可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等;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剂,如匹维溴铵等。但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差异,儿童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注重非药物治疗,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提供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同时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加重病情。要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如无医生指导,不可自行使用止泻或通便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患肠易激综合征时,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情况。在治疗时要谨慎用药,优先选择对其他基础疾病影响小的治疗方法。饮食调整要根据老年人的消化功能进行个体化安排,运动要选择适度的方式,如慢走等。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因为老年人可能因身体不适等原因出现抑郁等情绪,影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