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依靠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非药物治疗有期待、手术(保守性、半根治性、根治性);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口服避孕药、孕激素、GnRH-a;特殊人群育龄期女性重生育、接近绝经期女性依情况选治、有基础病患者综合考虑治疗方案安全性。
一、疾病诊断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病史方面,需关注患者的月经史、生育史等,症状多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等,妇科检查可能触及盆腔内触痛性结节或包块,辅助检查常用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异位病灶的位置、大小等,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也有较高价值。
二、非药物治疗
(一)期待治疗
适用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对于年龄较轻、病变较轻的患者,可定期随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每3-6个月复查一次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了解病变发展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增强体质,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因为精神因素可能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病情。
(二)手术治疗
1.保守性手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年轻患者。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盆腔异位病灶切除术等,通过手术切除盆腔内的异位病灶,尽可能保留子宫、卵巢等生殖器官的正常组织,以恢复生育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具体操作和范围会有所不同。年轻患者更注重保留生育功能,而年龄稍大、无生育要求但病变较重的患者可能会考虑更广泛的手术方式。
2.半根治性手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较重且病变广泛的患者。手术切除子宫及盆腔内的异位病灶,但保留一侧或双侧卵巢。对于这类患者,在手术后需要注意卵巢功能的维护,因为卵巢切除或功能受影响可能会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出现更年期症状等。
3.根治性手术:适用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病情严重的患者。手术切除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内的所有异位病灶。术后患者会完全丧失生育功能,并且需要长期进行激素替代治疗来缓解雌激素缺乏引起的不适。
三、药物治疗
(一)非甾体抗炎药
可用于缓解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疼痛症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二)口服避孕药
通过抑制排卵,使子宫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痛经等症状。常用的有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一般需要连续服用3-6个月。对于有血栓形成风险、肝脏疾病等的患者要避免使用或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
(三)孕激素
如甲地孕酮、甲羟孕酮等,可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导致内膜萎缩,从而缓解病情。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因为部分孕激素可能会对肝脏有一定影响。
(四)GnRH-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通过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导致卵巢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出现暂时性闭经,使异位内膜萎缩。常用药物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长期使用GnRH-a会导致骨量丢失等副作用,对于年轻患者要注意防治骨质疏松,可同时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育龄期女性
育龄期女性如果患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要重视生育问题。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应尽早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和治疗,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先尝试药物治疗缩小病灶后再备孕,或直接进行手术治疗后尽快备孕。同时,在备孕过程中要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和排卵监测等。
(二)接近绝经期女性
接近绝经期的女性,病情如果相对稳定且症状较轻,可以考虑期待治疗,定期随访。如果症状较重,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或药物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评估激素水平变化对身体的影响,如是否出现明显的更年期症状等,并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
(三)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综合考虑。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血糖的药物时要谨慎,合并心脏病的患者在手术或使用某些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的药物时要进行心血管方面的评估,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