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的防治需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明确并规避相关过敏原;局部治疗根据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不同情况选择相应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硼酸溶液、氧化锌油、糖皮质激素霜剂、软膏及角质松解剂等;系统治疗包括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短期系统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及难治性患者、对重症用免疫抑制剂但需监测不良反应;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哺乳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日常要注重皮肤保湿、穿着舒适衣物、避免刺激皮肤。
一、避免接触过敏原
1.明确过敏原:通过斑贴试验等检查手段确定引起过敏性皮炎的过敏原,如食物(鱼虾、坚果等)、吸入物(花粉、尘螨等)、接触物(某些化妆品、金属饰品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过敏原可能不同,例如儿童可能更易对食物过敏原敏感,长期处于粉尘环境的人群可能对尘螨等吸入性过敏原敏感。有明确病史的患者应更关注自身既往接触过的可疑过敏原。
2.避免接触: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已明确的过敏原。比如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在花粉传播季节尽量减少外出,或外出时佩戴口罩、眼镜等;对尘螨过敏的人群,要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等,使用防尘螨的床上用品。
二、局部治疗
1.急性期治疗:
轻度红肿、丘疹:可使用炉甘石洗剂,它能起到收敛、保护和止痒的作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为娇嫩,使用时要注意避免进入眼、口等部位。
有渗出的情况:可用3%硼酸溶液进行冷湿敷,通过冷湿敷可以减轻渗出、肿胀等症状。
2.亚急性期治疗:
若有少量渗出,可外用氧化锌油;若无渗出,可外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如氢化可的松霜等。但对于儿童患者,应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霜剂,且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慢性期治疗:
可选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卤米松软膏等,也可使用尿素软膏、水杨酸软膏等角质松解剂,帮助改善皮肤增厚、粗糙的情况。但同样要考虑患者年龄等因素,儿童使用时需谨慎。
三、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物:
适用情况:主要用于缓解过敏性皮炎引起的瘙痒等症状。常用的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年龄和体重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如儿童剂型的氯雷他定糖浆等。
注意事项:部分患者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可能会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所以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工作的人群要慎用。
2.糖皮质激素:
适用情况:对于病情严重、皮疹广泛的患者,可短期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带来的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感染等风险。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谨慎评估使用的必要性和风险。
3.免疫抑制剂: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难治性、重症的过敏性皮炎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但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多,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指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皮肤薄嫩,在治疗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局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由于皮肤不适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和睡眠,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安抚。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选择治疗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时要注意对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此外,老年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减退,要注意加强皮肤保湿,避免过度清洁皮肤。
3.孕妇和哺乳期女性:这类人群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选择对胎儿或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例如,抗组胺药物中某些种类在孕期和哺乳期的安全性需要医生仔细权衡。
五、日常护理
1.皮肤保湿: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湿润,有助于修复皮肤屏障功能。不同年龄的人群可选择适合的保湿产品,儿童可选用儿童专用的无刺激保湿霜,成人可根据皮肤情况选择合适的保湿乳液等。
2.穿着舒适:穿着宽松、柔软、棉质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羊毛等易引起过敏的材质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
3.避免刺激:避免搔抓、热水烫洗等刺激皮肤的行为,以免加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