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性疾病,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及表现有差异,诊断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原则因急性、慢性而异;胆结石是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表现有无症状及有症状等,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治疗根据有无症状或并发症选择定期随访观察或手术等,不同年龄人群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胆囊炎:是由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引起的胆囊炎性疾病。胆囊管梗阻多因结石嵌顿等导致,细菌可从胆道、血液循环等途径进入胆囊引发炎症。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慢性胆囊炎,肥胖、高脂饮食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胆囊炎发病风险,有胆道结石病史者更易并发胆囊炎。
胆结石: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或胆管内发生结石的疾病。其形成与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比例失调,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肥胖、妊娠、高脂饮食等是胆结石的高危因素,例如女性由于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胆结石发病率高于男性,肥胖人群胆汁成分易异常从而易形成结石。
二、临床表现
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发作时多有右上腹剧烈疼痛,可向右肩部放射,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39℃左右;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典型,可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常加重。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胆囊炎相对少见,症状可能不典型,需仔细鉴别,老年患者胆囊炎有时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忽视。
胆结石:大多数胆结石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称为无症状胆结石;当结石移动刺激胆囊或胆管时可引起胆绞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性质较为剧烈,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可向右肩或背部放射,同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若结石引起胆管梗阻还可出现黄疸等表现,皮肤、巩膜发黄。不同年龄人群胆结石的症状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胆结石较为罕见,症状与成人有差异,老年胆结石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症状表现可能不典型。
三、诊断方法
胆囊炎:
体格检查:右上腹可有压痛、反跳痛,Murphy征阳性(深压胆囊区,嘱患者深呼吸,因疼痛而突然屏气)。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升高。
影像学检查:B超是首选检查方法,可发现胆囊壁增厚、胆囊增大、胆囊内结石等情况,急性胆囊炎时还可观察到胆囊周围渗出等表现;CT检查对胆囊炎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显示胆囊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不同年龄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上可能因身体结构等因素有不同的表现特点,例如儿童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会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胆结石:
影像学检查:B超是诊断胆结石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胆囊或胆管内是否有结石,结石的大小、数量等情况;X线检查可发现部分阳性结石;CT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检查对于不典型部位的结石或复杂情况的胆结石诊断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人群胆结石在影像学上的表现需结合年龄特点进行分析,老年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等因素影响影像学检查的精准度判断。
四、治疗原则
胆囊炎:
急性胆囊炎:一般需禁食、胃肠减压,给予抗感染治疗,常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同时给予解痉止痛等对症治疗,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
慢性胆囊炎:若有症状可给予利胆药物等对症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胆囊炎也可考虑手术切除胆囊。不同年龄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需充分考虑年龄相关的生理特点和基础疾病等情况,例如儿童胆囊炎治疗需谨慎选择药物及手术方式,老年患者手术需评估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
胆结石:
无症状胆结石:一般定期随访观察,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低脂肪饮食等。
有症状或并发症的胆结石:多需手术治疗,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等;对于一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考虑溶石治疗等,但溶石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不同年龄人群胆结石的治疗方式选择不同,儿童胆结石治疗较为特殊,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老年患者手术风险评估更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