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积水不正常,其原因有先天性(如中脑导水管狭窄、神经管缺陷)和后天性(如颅内出血、感染),表现为头颅外观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危害脑部发育及致颅内压升高甚至脑疝,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术后需注意体位、病情观察和感染预防。
一、新生儿脑积水的原因
1.先天性因素
遗传与发育异常: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导致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脑室系统发育异常,例如中脑导水管狭窄是常见的先天性脑积水原因之一,中脑导水管狭窄会阻碍脑脊液的正常流通,使得脑脊液在脑室系统内积聚。据相关研究,约有2/3的先天性脑积水是由于中脑导水管发育畸形引起的。
神经管缺陷:胎儿神经管缺陷可能影响脑脊液的循环通路,从而增加新生儿脑积水的发生风险。
2.后天性因素
颅内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如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血液可能会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道,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或流通受阻,进而引发脑积水。有统计表明,早产儿颅内出血后发生脑积水的概率较高,约为10%-40%。
感染:新生儿时期的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炎症可能会导致脑脊液循环通路粘连、阻塞,引起脑积水。例如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由于炎症渗出物可能堵塞脑脊液的出口,使得脑脊液积聚。
二、新生儿脑积水的表现及危害
1.表现
头颅外观异常:新生儿头颅会迅速增大,头围超出正常新生儿的生长曲线。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约33-34cm,3个月时约39-40cm,6个月时约42-43cm,1岁时约46cm,而脑积水患儿头颅可能在短期内明显增大,头颅与面部比例失调,头颅看起来很大,面部相对较小。
神经系统症状:可能出现嗜睡、喂养困难、抽搐等症状。由于颅内压增高,新生儿可能表现出烦躁不安,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如果脑积水影响到脑部的正常发育,还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功能障碍等。
2.危害
对脑部发育的影响:持续的脑积水会压迫脑组织,影响脑组织的正常发育,导致脑实质变薄,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严重影响新生儿的智力和身体发育,可能造成终身的残疾,如智力低下、肢体瘫痪等。
颅内压持续升高的风险:颅内压不断升高可能会导致脑疝等严重并发症,脑疝是一种极其危急的情况,会危及新生儿的生命。
三、新生儿脑积水的诊断与治疗
1.诊断
影像学检查:主要依靠超声检查和头颅CT、MRI等。超声检查可以作为新生儿脑积水的初步筛查方法,它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的特点,可以观察脑室的扩张情况。头颅CT和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脑室系统的形态、脑实质的情况以及脑脊液循环通路的异常,有助于明确脑积水的病因和严重程度。例如,通过MRI可以准确发现中脑导水管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情况。
2.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新生儿脑积水,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脑室-腹腔分流术,通过将脑室中的脑脊液引流到腹腔,利用腹腔的腹膜来吸收脑脊液,从而缓解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但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分流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
四、新生儿脑积水的预后及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注意事项
1.预后
新生儿脑积水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脑积水的病因、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等。如果能够早期诊断并及时进行合适的治疗,部分患儿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头颅大小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如果病情发现较晚,治疗不及时,预后往往较差,可能会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2.特殊人群(新生儿)护理注意事项
体位护理:术后的新生儿要注意体位,一般建议采取平卧位或头高位,以利于脑脊液的引流,减少分流管堵塞的风险。头高位一般将床头抬高15°-30°左右,但要注意避免头部过度偏转,防止分流管移位。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以及头颅外观、神经系统症状等。如果发现新生儿出现发热、呕吐、头颅异常增大、抽搐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感染预防:由于新生儿免疫力较低,要注意预防感染。保持患儿头部伤口的清洁干燥,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等预防感染药物。同时,要注意室内的卫生,减少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