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的引发因素包括产后感染(分娩过程中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人工流产术的手术消毒不严格、术后过早性生活及放置或取出IUD的操作过程感染、术后感染)、子宫腔内病变(子宫内膜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相关因素)、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阴道炎、宫颈炎蔓延相关因素)及其他因素(年龄因素、免疫力低下相关因素)。
一、产后感染
1.分娩过程相关因素
胎膜早破:胎膜早破时间超过12小时,宫腔感染的机会明显增加。正常情况下,胎膜是抵御细菌进入宫腔的一道屏障,胎膜早破后,细菌容易从阴道上行感染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有研究表明,胎膜早破超过24小时的产妇,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较胎膜早破时间短者显著升高。
产程延长:产程延长会使产妇抵抗力下降,细菌有更多时间在产道内滋生繁殖,进而侵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长时间的分娩过程,产妇体力消耗大,身体的防御机能受到影响,增加了感染风险。
多次阴道检查:在分娩过程中多次进行阴道检查,会破坏阴道的正常菌群平衡,为细菌进入宫腔创造条件。每一次阴道检查都可能将外界的细菌带入宫腔,尤其是在产程较长、产妇抵抗力相对较弱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子宫内膜炎。
2.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会导致产妇身体虚弱,子宫复旧不良,宫腔内创面容易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子宫复旧不良时,子宫收缩乏力,血窦开放,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从而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产后出血量较多的产妇,子宫内膜炎的发生概率比出血量少的产妇高。
二、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
1.人工流产术
手术消毒不严格:如果手术环境的消毒不达标,手术器械、操作过程等没有严格遵循无菌原则,就会将细菌带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例如,一些不正规的小诊所进行人工流产术,由于消毒设施和操作规范不到位,术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较高。
术后过早性生活:人工流产术后,子宫内膜有创面,过早进行性生活会使外界细菌进入宫腔,导致感染。一般建议人工流产术后一个月内禁止性生活,过早性生活会破坏宫腔内的环境,增加感染风险。
2.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IUD)
操作过程感染:在放置或取出IUD时,如果手术操作不符合无菌要求,细菌可能会通过操作部位进入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手术器械的消毒不彻底、操作医生的手部消毒不规范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发生。
术后感染:术后如果个人卫生注意不够,或者身体抵抗力下降,也容易发生宫腔感染。例如,术后没有保持外阴清洁,细菌容易沿着阴道上行感染宫腔。
三、子宫腔内病变
1.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会使子宫内膜的面积增大,局部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容易导致细菌滋生。息肉本身是一种异常的组织增生,其表面的血管丰富,为细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长期刺激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
2.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黏膜下肌瘤向宫腔内突出,表面的子宫内膜容易发生溃疡、坏死,从而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机会。肌瘤周围的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抵抗力降低,细菌容易在局部繁殖,引发子宫内膜炎。
四、邻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
1.阴道炎蔓延:严重的阴道炎,如细菌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等,炎症可以通过宫颈口蔓延至宫腔,引起子宫内膜炎。例如,细菌性阴道炎时,阴道内的大量细菌可以上行感染宫颈,进而侵犯宫腔,导致子宫内膜发炎。
2.宫颈炎蔓延:宫颈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可以逐渐向宫腔方向蔓延,累及子宫内膜。宫颈的炎症会使宫颈管黏膜充血、水肿,细菌容易通过宫颈管进入宫腔,引发子宫内膜炎。
五、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例如,绝经后的女性,阴道pH值升高,乳酸杆菌减少,阴道自净能力减弱,细菌容易滋生,上行感染宫腔的风险增加。
2.免疫力低下: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宫腔感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的防御机能受到影响,白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子宫内膜炎。此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如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