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反复感染或长期受刺激引发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咽痛、口臭等症状,病理特征为淋巴细胞浸润等致结构破坏,约30%患者存在IgA分泌缺陷;发病机制涉及感染、免疫异常、解剖及环境生活方式因素;临床表现有典型症状、体征,通过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原则包括非药物、药物及手术治疗,特殊人群有管理要点;预防与长期管理需疫苗接种、定期随访、环境控制和运动干预。
一、慢性扁桃体炎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慢性扁桃体炎是腭扁桃体反复感染或长期受刺激引发的慢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咽痛、口臭、扁桃体肿大及扁桃体隐窝内脓性分泌物。其病理特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及隐窝上皮增生,导致扁桃体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常。研究显示,约30%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存在免疫球蛋白A(IgA)分泌缺陷,这与局部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二、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1.感染因素:链球菌(尤其是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主要病原体,占急性发作期的60%~70%。其他病原体包括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腺病毒。反复急性感染未彻底治愈是慢性化的关键诱因。
2.免疫异常:局部免疫功能失调表现为扁桃体隐窝内IgA分泌减少,而血清IgG水平升高,导致病原体清除能力下降。研究证实,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衡,CD4+/CD8+比值降低。
3.解剖因素:扁桃体隐窝深且分支多,易残留食物残渣和病原体,形成感染灶。隐窝口狭窄或瘢痕形成会加重分泌物潴留。
4.环境与生活方式:长期接触粉尘、吸烟或被动吸烟者发病率增加2~3倍。过敏体质人群(如伴有过敏性鼻炎)患病风险提高1.5倍。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1.典型症状:每年发作≥3次的急性扁桃体炎史,伴持续性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或口臭。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拒食、流涎或睡眠打鼾。
2.体征检查:扁桃体Ⅱ~Ⅲ度肿大,表面凹凸不平,隐窝口可见黄白色脓栓。触诊可及扁桃体实质变硬,与周围组织粘连。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10~15×10/L),中性粒细胞比例>60%。咽拭子培养阳性率在急性发作期可达70%~80%。
4.影像学检查:颈部超声可见扁桃体回声不均,内部可见点状强回声(脓栓)。CT扫描可评估扁桃体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排除肿瘤性病变。
四、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1.非药物治疗:
1.1.口腔护理:每日3次含漱0.12%氯己定溶液,持续2周可减少病原体定植。
1.2.免疫调节:对于反复感染者,可考虑使用匹多莫德等免疫增强剂,疗程3个月。
1.3.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避免辛辣饮食,保持室内湿度50%~60%。
2.药物治疗:
2.1.抗生素:仅用于急性发作期,首选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疗程10天。
2.2.局部用药:含糖皮质激素的雾化吸入(如布地奈德)可减轻炎症反应。
3.手术治疗:
3.1.适应证:每年发作≥4次、扁桃体Ⅲ度肿大影响呼吸或吞咽、怀疑肿瘤性病变。
3.2.术式选择: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切除术较传统剥离法出血量少50%,术后疼痛评分降低30%。
五、特殊人群管理要点
1.儿童患者:3岁以下儿童慎行扁桃体切除术,因术后可能发生咽部水肿导致窒息。对于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的儿童,需在多学科团队评估后决定手术时机。
2.孕妇群体:妊娠早期(前12周)避免使用抗生素,优先选择局部含漱治疗。若必须手术,应在妊娠中期(14~27周)进行。
3.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者术后感染风险增加2倍,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7.0mmol/L)后再手术。
4.免疫抑制人群:如器官移植受者,需在术前72小时开始预防性使用广谱抗生素。
六、预防与长期管理
1.疫苗接种:对于反复链球菌感染者,可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降低继发感染风险。
2.定期随访:术后患者每3个月复查咽部情况,监测IgA水平恢复情况。
3.环境控制: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使室内病原体浓度降低40%,建议每日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4.运动干预: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可提高IgA水平1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