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护理包括多方面,环境要温湿度适宜、安静;休息与活动要依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呼吸道要保持通畅、防感染;切口要观察情况、按时换药;营养要给高蛋白等易消化饮食且婴幼儿少量多次喂养;病情要监测生命体征、心脏功能;婴幼儿家长要掌握正确护理方法、观察情绪变化等。
一、术后一般护理
1.环境要求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湿度50%~60%。先天性心脏病宝宝术后身体较为虚弱,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宝宝的恢复,过低的温度可能导致宝宝受凉,引发呼吸道感染等问题;过高的湿度则可能滋生细菌等。
保持室内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噪音干扰,让宝宝有良好的休息环境,利于身体的修复。
2.休息与活动
术后初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根据宝宝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一般来说,术后1~2天以卧床休息为主,可适当进行床上翻身等活动。随着恢复,可逐渐增加床边活动、室内活动等。活动量以宝宝不出现疲劳、气促等症状为宜。因为过多的活动会增加心脏负担,不利于术后恢复。
二、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为宝宝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拍背时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宝宝背部,促进痰液排出。先天性心脏病宝宝术后呼吸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及时排出痰液可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鼓励宝宝咳嗽、咳痰,对于不会自主咳嗽的宝宝,可采用雾化吸入等方式稀释痰液,帮助痰液排出。雾化吸入可以湿润气道,促进痰液排出,常用的雾化药物如生理盐水等。
2.预防肺部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如吸痰等。接触宝宝前后要洗手,减少交叉感染的机会。宝宝术后抵抗力较低,容易发生肺部感染,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密切观察宝宝的呼吸情况,如呼吸频率、节律等,若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三、切口护理
1.观察切口情况
术后要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清洁干燥。每天查看切口周围皮肤有无红肿、异味等情况。如果切口出现异常,可能提示有感染等问题。
对于婴幼儿,要注意防止其抓挠切口,必要时可给宝宝戴上手套。因为抓挠可能导致切口裂开、感染等。
2.切口换药
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切口换药,一般术后2~3天换药一次,观察切口愈合情况。换药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使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切口周围皮肤。
四、营养护理
1.饮食选择
给予宝宝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保证营养供给。蛋白质有助于身体组织的修复,热量能提供宝宝恢复所需的能量,易消化的食物可减轻宝宝胃肠道的负担。例如可以选择瘦肉粥、鸡蛋羹、蔬菜泥等食物。
适当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摄入,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维生素有助于提高宝宝的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
2.喂养方式
对于婴幼儿,采用少量多次的喂养方式,避免宝宝一次进食过多引起呛咳、呕吐等情况。呛咳可能导致误吸,引起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喂奶后要将宝宝竖起拍背,排出胃内空气,防止吐奶。
五、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密切监测宝宝的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术后宝宝的生命体征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体温过高可能提示感染,心率、呼吸异常可能与心脏功能恢复情况有关。一般每1~2小时监测一次,病情稳定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
注意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是否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精神状态也是反映宝宝身体状况的重要指标。
2.心脏功能观察
观察宝宝有无气促、发绀、水肿等情况,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心脏功能不佳。例如气促可能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肺部淤血引起;发绀是由于血液中氧含量降低所致;水肿可能与心脏功能不全导致的体循环淤血有关。
六、特殊人群(婴幼儿)温馨提示
1.家长护理注意事项
家长要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如上述的切口护理、呼吸道护理等,因为婴幼儿不会表达自身不适,家长的细心护理至关重要。要严格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各项操作,不可自行随意更改。
注意观察婴幼儿的情绪变化,婴幼儿术后可能因为身体不适等原因出现哭闹等情况,家长要及时安抚,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摇晃等可能影响宝宝身体恢复的行为。同时,要注意婴幼儿保暖,但避免过热导致出汗过多引起不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