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通过生活方式、饮食、心理调节及定期复查来调节,生活方式上不同年龄人群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饮食要选合适食物、避免禁忌食物;不同人群需进行心理调节;成年人一般1-2年复查一次胃镜等,儿童则根据病情由医生评估复查频率。
一、生活方式调节
1.作息规律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规律作息都很重要。成年人应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修复,包括胃肠道黏膜的修复。儿童则需要根据年龄保证相应时长的睡眠,如婴幼儿需12-16小时,学龄儿童9-12小时,规律作息能维持胃肠道正常的生物钟,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的节律性,利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调节。
生活方式不规律,如长期熬夜,会打乱胃肠道的节律,影响胃黏膜的自我修复能力,使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症状加重。
2.适度运动
不同年龄段可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年轻人可进行慢跑、游泳、球类运动等,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中老年人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修复有帮助。
缺乏运动时,胃肠蠕动减慢,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加重胃部不适,不利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调节。
二、饮食调节
1.食物选择
主食:选择易消化的主食,如软米饭、面条等。对于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人群,过于粗糙的主食可能会刺激胃黏膜。以软米饭为例,其经过充分蒸煮后质地柔软,容易被胃消化吸收,不会给胃造成过多负担。
蔬菜: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蔬菜,如南瓜、胡萝卜、菠菜等。南瓜含有丰富的果胶,能保护胃黏膜免受刺激;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对胃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菠菜富含铁、维生素等,有助于维持胃肠道正常功能。但要注意烹饪方式,尽量采用蒸煮炖等方式,避免油炸等方式破坏蔬菜营养且可能刺激胃。
蛋白质类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肉、虾仁、鸡蛋、豆制品等。鱼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易于消化吸收,对胃黏膜刺激小;虾仁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且容易被人体利用;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煮鸡蛋或蒸蛋羹是较好的食用方式;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含有丰富植物蛋白,适量食用可补充营养且不会加重胃的负担。
2.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芥末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加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症状。以辣椒为例,它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使患者出现胃痛、胃胀等不适。
减少油腻食物摄入,如油炸食品、肥肉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不利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调节。
三、心理调节
1.不同人群心理调节
成年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因疾病带来的不适而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成年人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每天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能帮助放松身心,减轻压力,从而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胃肠道功能。例如,冥想时专注于呼吸,可使身体处于放松状态,促进胃肠道血液循环和正常的消化功能。
儿童:家长要关注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儿童的心理状态。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可通过陪伴、游戏等方式了解儿童情绪。当儿童因疾病出现烦躁等情绪时,家长要耐心安抚,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减少儿童的心理压力,因为长期的心理压力也可能影响儿童胃肠道的正常功能,不利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恢复。
四、定期复查
1.不同人群复查要求
对于成年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一般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同时检测幽门螺杆菌等相关指标。通过定期胃镜检查可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情况,及时发现是否有病情进展或其他异常情况。例如,如果发现胃黏膜有异常增生等情况,可以尽早采取相应措施。
儿童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时,复查需要更加谨慎。一般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由医生评估复查频率。通常每半年至1年进行一次相关检查,如胃镜(需根据儿童具体情况谨慎选择)、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检查需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的影响,同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确保及时调整治疗或调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