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便血的急救与治疗需多方面综合处理,包括一般急救措施如绝对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等;补充血容量,根据情况输晶体液和胶体液;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如消化性溃疡用抑酸等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用生长抑素等及相应内镜或手术治疗;还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的注意事项;内镜治疗适用于明确出血病灶患者,有确切效果但有适用限制;手术治疗用于保守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情况,会据病因选术式且风险较高。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休息与体位: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平卧位并将下肢抬高,这样有助于保证脑部供血,避免因出血导致脑部缺血。对于有呕血的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血液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持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以及呕血和便血的量、颜色等情况。例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往往提示出血量较大,需要及时处理。
二、补充血容量
1.输液: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一般先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等晶体液,以迅速补充血容量,之后可输入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输液速度和量,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三、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胃出血便血:如果是消化性溃疡导致,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常见的有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减少出血。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还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铋剂和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对于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止血。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内镜下治疗,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术、硬化剂注射等,或者外科手术治疗,但外科手术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
3.急性胃黏膜病变:由非甾体类抗炎药、应激等因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病变,首先要停用相关的可疑药物,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促进胃黏膜修复止血。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胃出血便血时,要更加谨慎。在补充血容量时,需密切关注心功能,防止输液过多诱发心力衰竭;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
2.儿童患者:儿童胃出血便血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因素有关。在治疗时,首先要积极补充血容量,选择合适的补液途径和液体种类,同时要谨慎使用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胃肠道有刺激或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尽量优先采用非药物的合适干预措施,如内镜下的微创治疗等,但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出现胃出血便血,治疗时要权衡胎儿和孕妇的情况。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会影响胎儿发育。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输液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内镜下治疗等操作也要充分评估对妊娠的影响。
五、内镜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明确出血病灶的患者,内镜治疗是重要的止血手段。例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夹夹闭出血血管、电凝止血等操作;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进行套扎或硬化剂注射等内镜下治疗。
2.优势与风险:内镜治疗止血效果较为确切,但对于一些病情危重、不能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则不适用。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的损伤,尤其是对于老年、儿童等特殊人群,要严格按照内镜操作规范进行。
六、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经过保守治疗和内镜治疗无效,出血仍持续或反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例如,严重的消化性溃疡大出血经多种治疗无效、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法控制等情况。
2.手术方式选择:会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胃大部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断流术等。手术治疗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和全身状况较差的患者,术前要充分评估手术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