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无萎缩性改变,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镜下见胃黏膜红斑等,症状无特异性,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治疗针对病因等,多数预后好;萎缩性胃炎胃黏膜有萎缩性改变,与多种因素有关,胃镜下见胃黏膜颜色变淡等,有消化不良等症状,自身免疫性者血清学有特定改变,治疗针对病因等,中重度有癌变风险,需定期监测,不同人群预后等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非萎缩性胃炎:又称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胃黏膜层未见萎缩性改变,可能由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药物损伤(如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引起。
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常伴有胃腺体减少或消失,多与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年龄增长(随着年龄增加,胃黏膜功能逐渐衰退,萎缩性胃炎患病率升高)、遗传因素等有关。
二、胃镜表现
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呈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表现,病变部位多呈弥漫性分布。
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颜色变淡,呈灰色或灰蓝色,黏膜下血管透见,黏膜皱襞变细平坦,黏液湖变薄等,可伴有糜烂、胆汁反流等情况,病变可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
三、症状表现
非萎缩性胃炎:症状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烧灼感,可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轻重与病变程度不一定完全一致,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在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不同年龄人群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年轻人可能因不良生活方式诱发症状发作较频繁;老年人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萎缩性胃炎:除有消化不良症状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因胃黏膜萎缩影响铁、维生素B12等吸收导致),表现为乏力、头晕、面色苍白等;若伴有胃黏膜糜烂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表现;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需密切监测。不同性别在症状上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症状感知略有不同;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机体代偿能力较弱,一旦出现贫血等情况可能较严重。
四、实验室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
非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方法检测出幽门螺杆菌阳性。
萎缩性胃炎:也可能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样可通过上述方法检测,但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可能因胃黏膜萎缩,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情况,需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判断。
血清学检查:
非萎缩性胃炎: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等指标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改变。
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出现血清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阳性,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等;多灶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学改变相对较轻,可能仅有胃蛋白酶原相关指标的轻度异常。不同年龄人群血清学指标的正常参考范围略有不同,老年人血清学指标可能因基础疾病等因素出现波动,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
五、治疗与预后
非萎缩性胃炎: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及缓解症状,如根除幽门螺杆菌(若阳性)、避免诱发因素、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后症状可缓解,病变可逆转,预后较好。不同生活方式人群预后有差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戒烟限酒)的患者预后优于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儿童患者若因药物或感染引起非萎缩性胃炎,及时去除诱因后恢复较好,但需注意避免再次接触诱发因素。
萎缩性胃炎:治疗同样针对病因,如根除幽门螺杆菌、调节免疫等,同时需定期随访胃镜及病理检查,监测病情变化。轻度萎缩性胃炎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可稳定,中度及重度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一定癌变风险,需密切监测,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长期吸烟饮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老年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治疗后恢复相对较慢,且更需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儿童萎缩性胃炎相对少见,多与特殊感染或先天因素有关,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谨慎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