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异物感病因多样,需先明确病因,包括咽喉本身病变(如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会厌囊肿)、胃食管反流病及心理因素等,再针对不同病因治疗,咽喉本身病变需据情况采取如含漱、用药、手术等措施,胃食管反流病需改变生活方式并合理用药,心理因素则根据人群采取心理疏导或相应干预。
一、明确病因是关键
咽喉异物感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咽喉部本身的病变,像慢性咽炎,患者咽部可有各种不适感觉,如异物感、灼热感、干燥感等;扁桃体炎、会厌囊肿等也可能导致咽喉异物感;另外,胃食管反流病也常表现为咽喉异物感,胃酸反流刺激咽喉部引起不适;还有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让患者感觉咽喉有异物。所以首先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电子喉镜检查等明确病因。
(一)咽喉部本身病变相关
慢性咽炎:多因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各种鼻病及呼吸道慢性炎症等原因引起。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病,成年人较为常见,长期吸烟、饮酒、用嗓过度的人群易患。电子喉镜下可见咽部黏膜慢性充血,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白细胞及浆细胞浸润等表现。
扁桃体炎:急性扁桃体炎多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儿童及青少年发病率相对较高;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所致,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患病。检查可见扁桃体充血、肿大,表面可有脓性分泌物等。
会厌囊肿:多因会厌黏膜的黏液腺管受阻,导致黏液潴留所形成,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较大的囊肿可能会引起咽喉异物感等症状,电子喉镜下可见会厌部有半球形隆起,表面光滑,灰白、淡黄或淡红色。
(二)胃食管反流病相关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肥胖、妊娠、长期饮酒、吸烟等人群易患。胃酸反流至咽喉部,刺激咽喉黏膜,导致咽喉异物感等不适,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三)心理因素相关
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长期精神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的人群更易发生,如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的上班族、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后情绪波动较大的人群等,通过心理评估等可辅助判断。
二、针对不同病因的治疗措施
(一)咽喉部本身病变的治疗
慢性咽炎:
对于成年人,要去除病因,如戒烟戒酒,积极治疗鼻和鼻咽部慢性炎症等。可使用含漱液,如复方硼砂溶液等含漱,保持口腔、咽部清洁;也可含服碘喉片等含片缓解症状。儿童患者则要避免不良的用嗓习惯,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湿润等,一般以局部对症治疗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若为萎缩性咽炎,可服用维生素A、B2、C、E等药物,促进黏膜上皮生长。
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成人可选用青霉素类等抗生素治疗,儿童要根据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药物,一般也多选用青霉素类等相对安全的抗生素,用药前需明确患者有无青霉素过敏史等。
局部可用复方硼砂溶液等含漱。
慢性扁桃体炎:
对于反复发作者,成人可考虑在炎症消退后行扁桃体切除术,儿童则要谨慎评估手术适应证,一般在扁桃体过度肥大影响呼吸、吞咽等情况下才考虑手术,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会厌囊肿:
较小的囊肿若无明显症状,可暂不处理,定期观察;较大的囊肿或出现明显症状者,可在支撑喉镜下将囊肿切除,各年龄段均可采用此手术方式,儿童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等。
(二)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治疗
改变生活方式很重要,如抬高床头、睡前3小时不再进食、避免进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食物。对于成年人,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等也可选用,但质子泵抑制剂抑酸效果更强。儿童患者则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如避免睡前过量进食等,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相对安全的药物。
(三)心理因素相关的治疗
对于有明显心理因素的患者,成年人可进行心理疏导,如认知行为疗法等,若情绪问题严重,可在心理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但儿童一般不首选药物治疗,主要通过心理安抚、舒缓情绪等方式,家长要多关注儿童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
总之,咽喉异物感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