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从饮食、生活方式调整及定期复查三方面着手。饮食上要规律进食、调整食物种类,避免刺激性食物、选择易消化食物;生活方式要适度运动(不同年龄选适宜运动方式且坚持适度渐进等)、保持良好心态;还需定期复查,一般患者间隔1-2年复查胃镜等,病情特殊者调整复查频率,复查项目包括胃镜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等以了解病情变化调整干预措施。
一、饮食调整
1.规律进食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应保持规律的进餐时间,如儿童需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因为不规律的进食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胃炎症状。成年人也应如此,尽量每日三餐定时,间隔时间相对固定,这样有助于维持胃的正常消化节律。
老年人胃肠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规律进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每天进食4-5餐,每餐量不宜过多,以减轻胃的消化负担。
2.调整食物种类
避免刺激性食物:应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加重胃黏膜的炎症反应。对于有吸烟、饮酒习惯的人群,应严格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和酒精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加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情。例如,长期饮酒的人群胃黏膜往往处于充血、水肿状态,戒烟限酒有助于胃黏膜的修复。
选择易消化食物:多吃富含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鱼类、鸡蛋等,这些食物可以为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同时减轻胃的消化压力。对于胃肠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可将肉类制成软烂的形式,如肉末、鱼泥等。蔬菜方面,应选择新鲜、容易消化的,如南瓜、胡萝卜、山药等,这些蔬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但要注意烹饪方式,避免过于油腻的烹饪方法,如清炒、蒸煮等。
二、生活方式调整
1.适度运动
不同年龄运动方式:儿童可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年龄适宜时)等,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体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以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包括胃黏膜的血液循环,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老年人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如慢走、打太极等,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度劳累,运动可以改善老年人的胃肠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
运动频率与注意事项:无论哪个年龄段,运动都要坚持适度、循序渐进的原则。运动后要注意补充水分,但避免立即大量饮水。运动时要注意环境的选择,避免在空气质量差的地方运动,尤其是有吸烟人群聚集的地方,减少外界不良因素对呼吸道和胃黏膜的刺激。
2.保持良好心态
不同人群心理调节: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心理因素对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影响都不容忽视。儿童如果学习压力过大等可能会间接影响胃肠功能,家长应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成年人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压力,要学会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老年人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等原因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家属应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分泌功能紊乱,加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病情。
三、定期复查
1.复查频率
对于一般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复查,一般间隔1-2年。但如果患者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复查。儿童患者如果患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适当调整复查频率。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胃肠疾病变化相对较快,复查频率可能需要相对更频繁一些,一般每年复查一次胃镜,同时结合其他检查如幽门螺杆菌检测等综合评估病情。
2.复查项目
复查项目主要包括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同时还可以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等。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以便调整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