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产物经呼吸道吸入致中毒,机制是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致机体缺氧及影响细胞呼吸氧化,常见于生活和工业场景,临床表现分轻中重,诊断靠接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脱离环境、纠正缺氧及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一氧化碳(CO)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进入人体后,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使血红蛋白丧失携氧的能力和作用,造成组织窒息。
二、中毒机制
1.与血红蛋白结合: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所以CO很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且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比氧合血红蛋白慢3600倍,这就使得血红蛋白不能再与氧结合,导致机体缺氧。
2.对其他细胞的影响:除了血红蛋白外,CO还能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二价铁结合,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影响细胞的呼吸和氧化过程,进一步加重组织缺氧。
三、常见来源及接触场景
1.生活场景
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如安装不规范、烟道堵塞等,导致燃气燃烧不充分产生CO。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浴室中使用燃气热水器时易发生中毒。
煤炭取暖:冬季用煤炭炉取暖,若室内通风不良,煤炭不完全燃烧产生CO,会使居住者中毒。
2.工业场景
冶金工业:在炼焦、炼铁等过程中,若生产设备泄漏CO,工人防护不当可吸入中毒。
化学工业:合成氨、甲醇等生产过程中,若CO泄漏且防护措施不到位,会导致工人中毒。
四、临床表现
1.轻度中毒:患者可有头痛、头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症状。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在10%-20%。此时若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较快缓解。
2.中度中毒:患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可出现口唇呈樱桃红色、多汗、烦躁、步态不稳、嗜睡甚至昏迷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约在30%-40%。经积极治疗后多数可恢复,一般不留后遗症。
3.重度中毒:患者深昏迷,伴有高热、四肢肌张力增强和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瞳孔缩小等。严重者可因脑水肿、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50%。常留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痴呆、帕金森综合征、肢体瘫痪等。
五、诊断方法
1.接触史:有CO接触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需了解患者所处环境中是否有CO泄漏等情况。
2.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如樱桃红色口唇等表现辅助诊断。
3.实验室检查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测定:是诊断CO中毒的特异性指标,早期测定有助于确诊。正常人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极低,而CO中毒患者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升高。
动脉血气分析:可了解患者的缺氧程度,重度中毒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明显降低。
六、治疗原则
1.立即脱离中毒环境: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地方,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
2.纠正缺氧
吸氧:轻度中毒患者可给予高流量吸氧,中、重度中毒患者应给予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可以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促进CO排出,提高血氧分压,纠正组织缺氧。
3.对症支持治疗
防治脑水肿:常用药物有甘露醇等,通过脱水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
控制抽搐:可使用地西泮等镇静药物控制抽搐。
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CO中毒更为敏感。儿童发生CO中毒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家庭中使用燃气设备、煤炭取暖时,要确保儿童远离相关环境,加强对儿童的监护。一旦怀疑儿童CO中毒,应迅速转移至通风处并及时就医。
2.孕妇:孕妇发生CO中毒时,不仅孕妇会缺氧,还会影响胎儿的氧供,可导致胎儿宫内缺氧、发育迟缓甚至死胎等严重后果。所以孕妇若有CO接触史,应密切观察自身及胎儿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和治疗。
3.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CO中毒后更易加重基础疾病,导致病情恶化。老年人发生CO中毒时,应尽快脱离中毒环境并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心、脑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