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痣是否留疤与痣的类型、个体体质、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相关,儿童去痣需谨慎且有基础病史者要先控病,交界痣、皮内痣等不同类型去痣留疤风险不同,瘢痕体质者更易留疤,激光、手术等不同方式及医生操作水平影响留疤,术后清洁、避免刺激、抗瘢痕治疗等对留疤有作用。
交界痣: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部位,细胞巢在表皮下,真皮乳头层。一般来说,单纯切除交界痣,若手术操作精细,缝合良好,留疤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痣的面积较大,切除后缝合张力较大,就容易留下较明显的疤痕。例如,一项针对交界痣切除的临床研究显示,面积小于0.5平方厘米的交界痣切除后,约80%的患者疤痕不明显;而面积大于1平方厘米的交界痣切除后,约30%的患者会留下较明显疤痕。
皮内痣:痣细胞位于真皮内。较小的皮内痣切除后留疤概率相对小,若皮内痣体积较大,切除后创面处理不当或个人体质特殊,留疤可能性增加。研究发现,直径小于0.3厘米的皮内痣切除后,留疤率约为10%;直径大于0.5厘米的皮内痣切除后,留疤率可达到20%-30%。
混合痣:同时有交界痣和皮内痣的特点,其留疤情况介于交界痣和皮内痣之间,也与痣的大小等因素有关。
个体体质
瘢痕体质者:这类人群在皮肤损伤后容易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对于去痣来说,即使是很小的痣切除后,也可能会形成明显高于皮肤表面、质地坚硬、颜色发红的瘢痕,且范围可能会超出手术切口范围。有研究表明,瘢痕体质者去痣后留疤的概率比非瘢痕体质者高约10倍。
非瘢痕体质者:一般来说留疤概率相对较低,但也不是绝对不会留疤,若手术过程中存在感染等情况,也可能会留下一定程度的疤痕。
手术操作
手术方式:
激光去痣:对于较小的、表浅的痣,激光去痣是比较常用的方法。如果激光能量选择合适,操作精准,对周围正常皮肤损伤小,留疤风险较低。例如,用二氧化碳激光去除直径小于0.2厘米的痣,术后护理得当,约90%的患者能达到较好的美容效果,疤痕不明显。但如果激光能量过高,可能会导致皮肤深二度损伤,从而留下明显疤痕。
手术切除:对于较大的痣或怀疑有恶变倾向的痣,通常需要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时,如果切口设计不合理,缝合技术不佳,都会增加留疤的风险。合理的切口设计应遵循皮肤张力线,这样可以减少疤痕的形成。精细的缝合技术,如采用美容缝合,可使疤痕更不明显。一项对比研究显示,采用美容缝合的手术切除去痣后,6个月时疤痕满意度高于普通缝合的患者约60%。
医生操作水平: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生在去痣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手术的各种细节,如准确判断痣的深度、精准操作激光或进行手术切除,从而降低留疤的可能性。相反,经验不足的医生可能在操作过程中对组织损伤较大,增加留疤风险。
术后护理
伤口清洁:术后如果伤口清洁不当,容易引起感染,感染会加重组织损伤,从而增加留疤的概率。一般术后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清洁伤口,通常术后1-2天更换一次敷料,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避免刺激:术后应避免伤口部位受到摩擦、搔抓等刺激,同时也要避免阳光直射。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刺激伤口部位的皮肤,导致黑色素沉着,影响疤痕的恢复,甚至加重疤痕。例如,术后1个月内暴露在阳光下的患者,疤痕颜色发红、增生的概率比严格防晒的患者高约40%。
抗瘢痕治疗: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一些抗瘢痕的药物或方法,如在伤口愈合后早期使用硅酮凝胶等。规范使用抗瘢痕药物可以减少疤痕的形成,一项临床应用显示,规范使用硅酮凝胶的患者,疤痕增生的发生率比不使用的患者低约50%。
对于儿童去痣,由于儿童皮肤较薄嫩,自我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同时儿童可能不太配合术后护理等因素,更需要谨慎操作。儿童去痣首先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尽量选择对皮肤损伤小的方法,如较小的痣可考虑激光去痣,且术后家长要更加细心地护理伤口,密切观察疤痕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对于有瘢痕体质倾向的儿童,更要谨慎进行去痣操作,因为儿童时期的瘢痕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而进一步加重。而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患有糖尿病等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去痣前需要先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留疤的风险,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伤口的正常愈合过程,增加感染和留疤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