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巧克力囊肿是其累及卵巢的常见类型,二者在病变部位、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有联系与区别,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广泛,症状多样,诊断靠多手段,治疗分药物和手术;巧克力囊肿主要在卵巢,有相应临床表现,诊断常用超声等,治疗依情况选药物或手术,育龄期影响生育,老年需综合考虑全身状况。
一、定义与本质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经血逆流、淋巴及静脉播散、体腔上皮化生等学说有关,可累及全身多个部位,如卵巢、宫骶韧带、子宫后壁下段等。
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常见类型,主要是子宫内膜异位到卵巢上,异位的子宫内膜随月经周期反复出血,在卵巢内形成单个或多个囊肿,因囊内含有暗褐色、似巧克力样糊状陈旧血性液体,故称为巧克力囊肿。
二、病变部位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部位广泛,除了卵巢外,还可累及盆腔其他部位,如盆腔腹膜、直肠阴道隔等,也可出现在远处组织器官,如膀胱、肺等。
巧克力囊肿:病变部位相对局限,主要位于卵巢,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累及卵巢所致。
三、临床表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多样,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常见症状有痛经,多为进行性加重的继发性痛经,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还可出现月经异常,如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前点滴出血;部分患者有不孕、性交不适等表现,盆腔检查可触及触痛性结节等。不同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有相应的特殊表现,如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腹痛、腹泻、便秘或周期性便血等。
巧克力囊肿:主要临床表现为痛经,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还可伴有性交痛、不孕等。囊肿较大时,妇科检查可触及与子宫粘连的囊性包块,活动度差。
四、诊断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发现盆腔内的异位病灶,但特异性不高;磁共振成像(MRI)对诊断盆腔外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有一定价值;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情况,并进行活检确诊。
巧克力囊肿:超声检查是诊断巧克力囊肿的常用方法,可显示卵巢内囊性占位,囊壁较厚且粗糙,囊内有细密点状回声;MRI对巧克力囊肿的诊断也有较高价值,能清晰显示囊肿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血清CA125水平可轻度升高,对诊断有一定辅助意义,但特异性不强。
五、治疗原则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病变部位和范围以及生育要求等综合考虑。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激素类药物如口服避孕药、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通过抑制排卵、降低雌激素水平来控制异位内膜的生长;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病情较重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
巧克力囊肿:治疗同样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于囊肿较小、症状较轻且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先尝试药物治疗;对于囊肿较大、症状明显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多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下囊肿剥除术等,手术尽量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六、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期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巧克力囊肿均可影响生育功能,导致不孕发生率增加。对于有生育要求的育龄期女性,需要在早期积极评估病情,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提高受孕几率。例如,对于轻度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或较小的巧克力囊肿,可先尝试药物促排卵等治疗帮助受孕;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尽早手术治疗以改善生育预后。
老年女性:若老年女性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巧克力囊肿,治疗需综合考虑其全身健康状况。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老年患者,可密切观察;若症状明显或囊肿有恶变倾向等情况,可根据身体状况评估是否进行手术治疗等。
总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涵盖多种病变部位的疾病,巧克力囊肿是其中累及卵巢的特殊类型,两者在定义、病变部位、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