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胃内壁的慢性溃疡,发病部位主要在胃窦、胃角等,有餐后痛等规律症状,胃镜下见圆形或椭圆形缺损等,与Hp感染、长期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有关;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可发生在胃各部位,症状不典型,有消化不良等表现,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等,萎缩性胃炎见胃黏膜色泽变淡等,与Hp感染、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可通过胃镜等检查及病理活检鉴别。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胃溃疡:是发生在胃内壁的溃疡,胃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等部分,溃疡主要发生在胃窦、胃角等部位,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慢性溃疡。
胃炎:是胃黏膜的炎症,可发生在胃的各个部位,包括胃窦、胃体等,根据病理类型等又有不同细分,如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变主要局限于胃黏膜层。
二、症状表现差异
疼痛特点
胃溃疡: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在进食后半小时至两小时左右出现,称为“餐后痛”,疼痛性质可为隐痛、胀痛、烧灼样痛等,随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再重复出现这样的规律。这是因为进食后胃酸分泌增加,胃酸刺激溃疡面导致疼痛。例如,一位45岁男性患者,有规律的餐后上腹部疼痛,进食后加重,空腹时缓解。
胃炎:疼痛症状相对不典型,疼痛无明显规律,可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痛、钝痛等,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疼痛,仅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比如一位28岁女性,无明显规律的上腹部不适,偶尔有腹胀,进食后稍有加重。
其他症状
胃溃疡: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烧心等症状,长期慢性胃溃疡还可能导致体重减轻,因为进食后疼痛限制了进食量,影响营养摄入。
胃炎:除消化不良症状外,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黑便(提示有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但相对胃溃疡出现黑便的情况可能相对少见,而且胃炎患者一般体重变化不明显,除非是严重的萎缩性胃炎长期影响营养吸收才会有体重改变,但相对缓慢。
三、胃镜检查表现
胃溃疡:胃镜下可见胃黏膜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缺损,溃疡边缘整齐,底部覆盖有灰白色或黄白色苔膜,周围黏膜充血、水肿。例如,胃镜下观察到胃角处有一个直径约1.5cm的溃疡,边缘清晰,底部苔膜干净。
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萎缩性胃炎胃镜下可见胃黏膜色泽变淡,皱襞变细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等表现。
四、病因及相关因素
胃溃疡:主要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例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50岁患者,容易发生胃溃疡,因为阿司匹林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此外,遗传因素、情绪应激等也可能参与胃溃疡的发生,比如长期精神紧张的人群,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影响胃酸分泌,增加胃溃疡风险。
胃炎: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另外,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大量饮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也是重要因素。还有一些自身免疫因素可导致萎缩性胃炎,比如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破坏胃黏膜细胞。不同年龄人群发病因素略有不同,年轻人胃炎多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老年人胃炎可能与Hp感染、胃黏膜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有关。
五、诊断方法及鉴别要点
诊断方法
胃溃疡:除了根据症状、胃镜检查外,还可能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如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因为Hp感染与胃溃疡的治疗和复发密切相关。
胃炎:同样需要胃镜检查明确胃黏膜病变情况,同时进行Hp检测等,对于萎缩性胃炎还可能需要检测血清胃泌素、维生素B12等指标,评估胃黏膜萎缩的程度及对营养吸收的影响等。
鉴别要点:主要通过胃镜下直观的黏膜表现、结合症状特点来鉴别。胃溃疡有典型的溃疡灶表现及餐后痛等规律症状,胃炎则是胃黏膜炎症表现及相对不典型的症状。另外,通过病理活检也可进一步鉴别,胃溃疡病理活检主要是溃疡相关表现,胃炎病理活检根据类型有相应的炎症细胞浸润等表现。
总之,区分胃溃疡和胃炎需要综合症状、胃镜表现、病因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一旦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