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是常见眩晕原因,发病机制有原发性(耳石自身退变)和继发性(头部外伤、耳部疾病、内耳供血不足),临床表现为突发旋转性眩晕、眼震及伴恶心呕吐等,诊断靠Dix-Hallpike试验、滚转试验及前庭功能检查,治疗有复位治疗(Epley、Semont、Barbecue法)和辅助治疗,多数预后好但可能复发,预防要注意头部保护、治耳部疾病、控老人基础病。
一、耳石症的定义
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最常见的眩晕原因之一。正常情况下,耳石附着于耳石膜上,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半规管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伴恶心、呕吐、眼震等症状。
二、耳石症的发病机制
(一)原发性因素
可能与耳石自身退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耳石膜的弹性、黏附性等发生改变,耳石容易脱落。
(二)继发性因素
1.头部外伤:头部受到外力撞击等外伤情况时,可能导致耳石脱落,引发耳石症。例如头部遭受车祸、摔倒等外伤后,出现眩晕等耳石症相关症状。
2.耳部疾病:如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耳聋等耳部疾病,可能影响内耳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导致耳石脱落。以梅尼埃病为例,其内耳的内淋巴循环紊乱等病理改变,可能破坏耳石膜的稳定性,促使耳石脱落。
3.内耳供血不足:老年人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等原因,内耳供血不足,可引起耳石膜的营养障碍,导致耳石脱落。
三、耳石症的临床表现
(一)眩晕
特点为突发的旋转性眩晕,通常由头位变化所诱发,比如从卧位坐起、床上翻身、低头或抬头等动作时发作。眩晕程度较为剧烈,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分钟。
(二)眼震
在发作时,患者可出现眼球左右或上下摆动的眼震,这是由于半规管受到刺激后引起的前庭眼反射所致。
(三)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这是因为眩晕刺激了前庭神经,进而影响到自主神经功能。
四、耳石症的诊断方法
(一)Dix-Hallpike试验
医生让患者坐于检查床上,头向一侧转45°,然后迅速躺下,头悬于床沿外,观察患者的眼震及眩晕情况。如果出现旋转性眼震和眩晕,且眼震有疲劳性(即重复检查时眼震和眩晕症状减轻),则提示后半规管耳石症。
(二)滚转试验
让患者平卧,快速向一侧翻转90°,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用于判断外半规管是否存在耳石症。
(三)前庭功能检查
包括眼震电图等检查,可进一步明确前庭功能状态,辅助诊断耳石症。
五、耳石症的治疗
(一)复位治疗
1.Epley复位法:主要用于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操作步骤包括患者坐于检查床,头向患侧转45°,迅速躺下,头悬于床沿外,然后头向对侧转90°,再坐起等一系列头位变换动作,通过头位的改变使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
2.Semont复位法:也是针对后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方法,其头位变换顺序与Epley复位法有所不同,但同样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耳石复位。
3.Barbecue翻滚法:适用于外半规管耳石症的复位,通过患者在检查床上进行特定的翻滚动作,使耳石复位。
(二)辅助治疗
在复位治疗后,可辅助使用一些改善内耳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制剂等,但需注意药物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尤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的复位治疗方法,且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避免对儿童造成不必要的伤害。老年人则要关注其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情况,在复位过程中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
六、耳石症的预后及预防
(一)预后
大多数耳石症患者经过规范的复位治疗后,症状可明显缓解或消失,预后较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复发后可再次进行复位治疗。
(二)预防
1.注意头部保护,避免头部外伤,如在进行高危活动时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
2.积极治疗耳部疾病,如患有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等耳部疾病时,应及时就医并规范治疗,以降低耳石症的发生风险。
3.对于老年人,应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以维持内耳的正常供血,预防耳石退变等情况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