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具传染性,传播方式有粪-口途径、密切接触等,可通过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预防,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后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急性肠胃炎是否会传染
急性肠胃炎是否具有传染性取决于其病因。
感染性急性肠胃炎具有传染性:由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贾第虫等)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具有传染性。例如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污染的水源、食物、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方式在人群中传播,在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引起暴发流行;轮状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和粪-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婴幼儿群体,可在托幼机构等场所传播。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如沙门氏菌感染,可通过食用被污染的肉类、蛋类等食物传播,也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被污染的手等途径传播。
非感染性急性肠胃炎不具有传染性:由非感染因素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如饮食不当(食用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暴饮暴食等)、药物不良反应(服用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过敏反应、酗酒等导致的急性肠胃炎,不具有传染性。
二、感染性急性肠胃炎的传播方式及预防
(一)传播方式
1.粪-口途径:这是感染性急性肠胃炎常见的传播方式。例如诺如病毒感染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若污染了水源,其他人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后就可能感染;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被诺如病毒污染的贝类等,人食用后也会发病。
2.密切接触:轮状病毒感染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照顾婴幼儿的人员手上沾染了病毒,再接触婴幼儿的口部等,就可能导致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引起急性肠胃炎。沙门氏菌感染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患者的手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他人的口部等,可造成传播。
(二)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可有效减少感染性病原体的传播。对于儿童,家长要监督并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减少病原体侵入人体的机会。
2.注意饮食卫生
确保食物新鲜、清洁:购买新鲜的食材,避免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对于肉类、蛋类等要确保煮熟煮透,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例如煮鸡蛋要保证蛋黄完全凝固,肉类要达到合适的烹饪温度,使内部无生肉残留。
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不饮用生水,尤其是在可能被污染的环境中。在流行季节,尽量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如未经彻底清洗的蔬菜水果等。
3.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对于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公共设施、餐具等进行消毒,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环境清洁,减少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三、不同人群感染性急性肠胃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感染性急性肠胃炎后症状可能相对较重,且更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例如感染轮状病毒的婴幼儿,常表现为腹泻、呕吐,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发生脱水、电解质紊乱。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一旦出现频繁呕吐、腹泻、精神萎靡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做好儿童的护理工作,如合理喂养、注意保暖等,避免儿童接触感染源,如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且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
(二)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感染感染性急性肠胃炎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病情变化可能较为复杂。例如老年人感染沙门氏菌后,可能更容易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且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老年人要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若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身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综合治疗。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免疫力低下,感染感染性急性肠胃炎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且容易反复。这类人群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严格遵守饮食卫生等防护措施,一旦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应尽早就诊,积极治疗,同时要加强自身免疫力的维护,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等。
                            


